孟子把自己推销给齐宣王
(2012-12-10 23:00:04)
标签:
高官仁人大国毫不犹豫规律杂谈 |
分类: 历史 |
|
孟子在魏国没有得到任用,学说也没有卖出去,于是就去了东方的齐国。小国不敢行仁政,齐国是大国,这次,孟子打算到大国来试试,于是他又去游说齐宣王。
齐宣王说:“请您谈谈齐桓晋文之事吧。”
孟子不高兴了,说:“齐桓公、晋文公,是霸道,是以力服人。我们孔子之徒是不谈这个的。在我孟子看来,当国君的关键是行仁政!”
齐宣王忐忑不安地问:“像我这样能力有限,品质也不怎么好的人,能往下推行仁政,保民而王吗?”
孟子赶紧给自己的仁政理论做广告:“我的仁政实行起来,就像捡起一根羽毛、折断一根树枝那么容易,您当然可以啦。上次,我看见您祭祀的时候热爱大动物,不忍看见老牛哆嗦,就把老牛饶了,而改宰山羊,这是仁心发现啊!这就是君子啊,君子远庖厨。您这样的仁心,能对待小动物,为什么不能用到人身上去呢?对自己妻子有仁心,对自己的亲戚兄弟有仁心,把它推广到更远更多的人身上,对天下人就都有了仁心,这样推仁足以保四海。现在您的仁心已经用到了禽兽,再推广到百姓,那不就是仁政了吗?”
对于齐宣王心里“王天下”的问题,孟子拿出了自己的学说,“如果您能发施仁政,使得天下的仕人都觉得您这儿有仁政,愿意到您的朝廷上来立着;天下的农民都觉得您这儿有仁政,于是拎着锄头来您的国;商贾也都愿意到您这儿来(因为您这儿地摊费低)。天下的人,都恨他们的国君而都喜欢您,那谁还能挡得了您,您不就凭此战胜列国而王天下了吗?”
“人如果没有恒定的产业就不会有恒心,人没有恒心,就各种坏事都敢干了。他干了坏事,您再把他治罪,这实际上是用陷阱和罗网对付民众。哪有仁人作为国君,却用陷阱对付民众的呢?”
这里的恒心不是持之以恒的意思,而是坚持信条和道德原则,一个没有产业的人,为了能活下去,就不择手段,比如若拐卖孩子能解决自己的生计危机,那也就去干了。所以,在孟子看来,有了恒定的产业,人会讲道德和守法一些。就像明星自己的片约和代言费极高,就会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不会轻易坐公共汽车而逃票(如果她也要坐公汽的话)。而群众演员在去等活儿的路上,逃个票,也许就毫不犹豫了。所以说“明星怀刑,群众演员怀惠”。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不是绝对尽然。孟子说这话的意思就是,你得让人们生活有所倚赖,这样民众才会有廉耻和道德恒心。
孟子接着把对魏惠王说的话,完全又重新讲了一遍,还是行仁政的内容,虽然又过了一年多,对象也换了,但是内容并没升级,还是少累民众、少敛税、别老打仗耽误农时,从而让老百姓富足,这样就可以打败那些不行“仁政”而弄得民众冻饿、妻离子散的国家,于是“仁者无敌”。
值得庆幸的是,不知怎么搞的,孟子这样一谈,齐宣王居然很欣赏,于是留下了孟子,叫他担任上卿的职务,遇大事常咨询孟子,孟子一下子成了高官。
前一篇:“空谈误国”与崇祯之死
后一篇:“老婆不借,书不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