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掀起了传统文化热,相伴而来的是国学热,报刊上相关的文章很多。但是,如果问到底什么是国学,能回答出来吗?不容易回答。因为国学概念本来就比较混乱。
“国学”这一词汇在《周礼》中就出现了,魏晋时期也经常使用,唐宋以后一直沿用。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国学只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庐山旁边有个白鹿洞书院,朱熹创办,白鹿洞书院在唐朝末年的时候就叫白鹿洞国学,是一个学校。
现在所使用的国学概念从什么时候产生的?在晚清,国学概念是在与西学相比较中提出来的,此前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学。现在看到的材料,最早是在1902年黄遵宪在广东老家与梁启超通信,梁启超在信里提出可以考虑办一个《国学报》,黄遵宪回信说现在办《国学报》可能还不是时候。这一时期所讲“国学”与张之洞在1898年讲的“中学”或者“旧学”,在概念上有同等涵意,但是大家都没有对国学概念做分梳,没有人探讨到底什么是国学。
北京大学于1921年成立国学门,创办刊物《国学季刊》,创刊词请胡适撰写。胡适在创刊词中讲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省称。国故概念是章太炎发明的,指所有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制度、人物、语言等一套知识,国故学简称国学。但是,如果国学是指中国的固有学术,它与一般民众有什么关系?与国民教育有什么关系?什么又是中国固有学术?
中国的固有学术就是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时期的玄学、隋唐时期的佛学、宋代朱熹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以及清代的考据学等等,中国的固有学术无外乎这些内容。但这是非常高深的学问,与一般的国民不会发生关系。
1938年,马一浮任教浙江大学,他第一次讲座就叫“国学讲座”,他觉得国学应该是“六艺之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叫《六经》。六艺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形态,是中国学术的经典源头。《六经》最基本的义理就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它与汉代、宋代的学术一点不相犯,是独立的,是中国最早的经典,属于全体中国人。《六经》的基本内容应该永远作为中国国民教育的内容,不过时。实际上,几千年以来,中国传统教育都是以《六经》义理来培养中国人的心性,上世纪的几位大师,比如马一浮、熊十力等,都不约而同说《六经》是立国和做人的基本依据。
《六经》的基本义理都有哪些?比如,最重要的一个义理是“敬”,不要以为是对他人尊敬,虽然后来有这个意思,但敬本意是指人的自性庄严,实际上是一种信仰,带有不可动摇性和终极的意味。现在我们经常讲“孝”,对孝也有误解。孔子说,现在人们以为能养就是孝,如果能养就是孝的话,犬马也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孝的核心内涵还是敬,敬父母。
敬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当然不过时,可当代人的精神中所缺少的就是敬。敬不是孤立的,是与中国古代一系列概念黏合在一起的,比如诚、信,比如孟子所讲“四端”,人要有是非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以及辞让之心。今天最缺的就是这些东西。还有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同情心,在今天社会有非常实在的现实意义。
如果把国学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按照马一浮的定义,我觉得主要内容是经学和小学,如果这个意见能达成一致,那么就可以在学校,特别是在小学开设国学课,以《论语》和《孟子》作为基本选本,但要做到精选,慢慢再加上《六经》精选本。这会很慢,不是几年、十几年能够解决的,可能要上百年,百年树人。如果这一教育能够成立,几百年后,中国几千年的基本价值,敬、恕、诚、信、仁、爱等,就会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