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圆
(2012-09-30 15:27:15)
标签:
中国月亮中秋月日月天地圆圆 |
分类: 老年天地 |
中国人审美到了月亮,可说是到了极致。中国未必万事不如人,但退而言之,要是只有一项可以骄傲于世人的,那就是我们对于月亮的诗意的欣赏。别的我们不敢夸口,例如科技,例如环保,例如民众的素质,要是不幸也只剩下一点,那就是我们对于月亮的优美而睿智的想象。是中国人创造了诗情的月亮,而不是别人。我不想在这里掉书袋,相信稍有古典文学修养的人,对此都会讲出一套。说我们是月亮崇拜,那不免有点落套,对日月天地的崇拜,并不是我们的专擅,也非我们的独有,世界各种文明都有关于这方面的神话诗文。
谈到对月亮的欣赏,是我们把月亮读成了一首诗,读成了千千万万首晶莹含蓄的诗。简单一些说,我们是把月亮审美化了,并使之与民族的心灵相融汇,从而成为民族灵智的一部分。正是由于我们对月亮的挚爱,以至于要专门设立一个节日,来尽情地享用和丰富这种审美的创造。中秋节就是中国人的月亮节。中秋是敬月神的,月神象征着劳动和丰收。
较之已有的诸多节日,中国人重视中秋节的程度,仅次于除夕和正月十五的元宵灯节。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民族,秋天意味着农作物成熟,一年的农事即将结束,中秋原是农事丰收的庆典。对于一个农耕民族来说,还有什么比谷物瓜果的丰收更为重要的呢!这种精神流传最初从乡村引向城市,从民俗最终引向了文化。中秋是丰收节,是团圆节,也是爱情节。
想起幼年时分,中秋月圆,母亲和所有节日一样,是中秋佳节的总策划和总指挥,她的劳作事除了必要的祭祀活动之外,最集中的也就是中秋夜的那一场团圆宴了。月饼是必须的,应时的瓜果是必要的,餐桌上显眼的是那些新鲜的芋艿和菱角,它们带着田野的芬香、特别是水乡江城的风情。
多么难忘的往日风景:天街如洗,月华皎洁;面灯连连,笑语声声……
前一篇:用“三种精神”励志育人
后一篇:摘苹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