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尊师之道

(2012-09-17 22:49:32)
标签:

季羡林

日本

沈从文

汪曾祺

回忆陈寅恪先生

分类: 散文随笔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由此可见古人对老师的敬重。

     鲁迅先生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期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一次,鲁迅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鲁迅在日本听章太炎的课持续了一年之久,有一种被再启蒙的感受。章太炎先生逝世后,鲁迅抱病写下了《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称其为“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接着又写了《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此文没有写完,成了鲁迅先生的绝笔。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清华大学旁听过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从而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二战结束后,陈寅恪得到季羡林准备回国的消息,看过他在德国出色的学业和研究成果之后,马上主动把季羡林推荐给北大。陈寅恪先生在学术界声望极高,一言九鼎。北大立即接受。1946年,时年35岁的季羡林入北大,仅仅一个星期之后,就由副教授转为正教授,并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从此再没有离开北大。为了缅怀恩师,季羡林先后写了《回忆陈寅恪先生》《纪念陈寅恪先生》等文章,表达对陈先生的敬仰和怀念。季羡林无限深情地说:“如果没有陈先生的影响,我不会走上现在走的这条道路,也同样进不了北大。”

    当代文学大师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不久沈从文就发现了汪的才华。沈从文曾经对人说过,汪曾祺的文章写得比他自己的还要好。汪的“课堂习作”,沈从文给过120分。沈从文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好的文章,就推荐给报刊发表。沈从文逝世后,汪曾祺去送他最后一程时说:“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进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汪曾祺以《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为题写了纪念恩师的文章。

    鲁迅先生曾说过,天才可贵,培养天才的泥土更可贵。现今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知识社会、尊师社会,在沧海桑田的日月变迁中,只有学会了尊师,才能获得个人、民族、国家长久的发展空间。此时此刻,大师们的尊师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