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一辈子都要努力读书

(2012-09-06 00:10:56)
标签:

杂谈

颜之推

中国

《颜氏家训》

灵光殿赋

分类: 散文随笔

   《颜氏家训》是中国最为经典的家庭教育宝典。它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全书阐述立身治家之法,内容涉及教育、儒学、佛学、历史、社会、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

  孔子是圣人,也是老师,他教导过我们许多东西,但第一句话就是要我们好好读书,重视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圣经《论语》中的第一句话。他教导子孙努力读书、努力学习。

  到今天,一般人谈起对子女的教育,重点也都还是摆在读书上,这虽然有点片面,但大体上还是对的。因为对于青少年而言,读书的确是一件最重要的事,读书不仅可以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还能学到做人、应世的根本道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替频繁,官办教育系统的州学、县学(相当于中小学)一直办得不好,连中央的国子学、太学(相当于大学)都时兴时废,战国时代曾经非常繁盛的私人聚徒讲学,也由于社会动乱而趋于式微。这个时候,正值中国士族阶级兴起,于是教育的重心便由官学、私学转向家学。中国家庭,尤其是士人家庭,或者说读书人家庭,特别重视家学,今天我们讲的“家学渊源”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颜之推在《勉学》篇中反反复复告诫子孙,学习是人生的大事,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他告诫子孙说,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努力读书。少年读书固然最重要,但万一少年失学,也还是不能自暴自弃。年纪再大,读书总比不读书强。

  他先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容易分散。因此,必须重视早期教育,不能错失良机。)颜之推以自己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我七岁的时候,背诵过《灵光殿赋》,直到今天,每隔十年温习一遍,仍然不会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如果搁置在那里一个月,就忘得差不多了。)

  读书要趁少年时,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读的书最容易记得,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经验。

  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外语学习,而记忆力好坏对学外语特别重要。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一个再聪明的人,要想精通某门外语,最起码要在十五岁以前就开始学,二十以后就不大能学得很好。尤其是口语,三十以后再学,就是加倍努力,也不如二十以前。所以,教育子女读书,一定要抓紧青少年的时光。颜之推说少年时代人“精神专利”,长大以后就变得“思虑散逸”,这是非常精确的,青少年时代读书事半功倍,中年以后读书就事倍功半了。

  青少年时代读书非常重要,但万一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好好读书,是不是就应当放弃读书呢?颜之推说:“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不过,凡人总有不得志的时候,如果在青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仍然应当在晚年时加紧学习,不可以自暴自弃。)

  青少年时代生活坎坷,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年纪大了有了机会,还是应该努力学习,不可自暴自弃。颜之推举了很多古人的例子,比如孔子、曾子、荀子、曹操等人,有的是从小到老学而不倦的,有的是开始较晚但终于有成的,然后总结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小时候好学,就像旭日东升时放出的光芒;到老来才开始学习,就好像手持蜡烛在黑夜里行走,但还是比那种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强多了。)

  学习读书是一辈子的事。现在常常看到有些朋友,青少年时代没有好好读书,成年后虽然后悔,却不愿意继续努力,觉得已经晚了、来不及了,这其实就是颜之推说的“自弃”。其实,任何时候开始做任何事,永远都不会太晚。当然,年纪大了,记忆力下降,身体也没有年轻时好,学起来当然比年轻时要困难很多,但不要因为困难便不学,学了总比不学好。我们常常以为大家、大师从小就是神童,其实他们毕生都在勤奋学习。

  爱因斯坦就说过:“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身不懈的追求。”他还说:“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我们应该记住这些睿智的名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民生无小事
后一篇:七绝二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