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
(2012-08-14 14:42:19)
标签:
刘彝赣州福寿沟排水系统蓄水池杂谈 |
分类: 旧事窗 |
|
|||
刘彝,字执中,福州(今福建长乐)人,北宋著名的水利家。刘彝从小是孤儿,是个苦孩子,在艰难困苦中长大。他为人正直,1046年考中进士,先后任福建邵武县尉、江苏高邮主薄和朐山县令,后受命为都水监丞,因为治汴河洪水有功,升都员外郎,又外放为两浙转运判官,改任处州知州。因为所至之处皆政绩突出,倍受民众称赞,誉为“治范”。 此时的赣州,因为前任知军孔宗翰建筑了城墙,城市已经初具规模,但老百姓仍然处于饥荒之中。刘彝以务实的态度、理性的思维,贴近底层百姓,开始关注民生这个重要的话题。他在赣州9年,为老百姓做过许多好事、实事,最大的善政是建造了和都江堰齐名的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 赣州城处于章江、贡江、赣江三条大河的汇合之处,三面环水。在刘彝就任之前,赣州城内的排水系统还很不完善。江水暴涨则灌入城中,水无所泄,对城市危害很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彝根据城内的地势,巧妙地设计了以城内沟渠与城门水窗相结合的城市排水系统。整个系统主要包括福寿沟、城门水窗与城内蓄水池三部分。首先在城内开凿福沟、寿沟,以福沟排城东南的水,寿沟排城西北的水,两沟深约五六尺,宽约二三尺,其修建结合古赣州城龟背形的特征,中心高,四周底,具有一定的倾斜度,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其精巧的坡度和断面设计,还能保证排水沟内水流有足够冲力,冲走泥沙。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其次,又在水沟的城门出口处,凿12间水窗。水窗口设有木质闸门,当城内水位高于城外江水时,水借着自然冲力把闸门冲开流出。当遇上洪水季节,城外江水水位高于城内时,又会借江水的水压把闸门关上。最后,当城内外水位都很高,城内水无法外泄之时,便在城内开凿蓄水池以便蓄水排水。当洪水退去时,池内所蓄的水也可供城市居民日常使用。城内有三个蓄水池——金鲤池、凤凰池、嘶马池,三池和福寿沟,相互串联,起到了蓄水排水的作用。 刘彝在赣州修建的这个排水系统,是古代城市建设中一项极富创意的综合性工程,它既起到了防洪、抗洪的作用,又解决了城市污水排放的问题。福寿沟一直使用到清朝同治年间,由于城市人口的膨胀,私宅官衙剧增,各自开挖的水沟星罗棋布,福沟、寿沟承受不了,于是有了第一次淤塞,整个赣州城是污水横流,阻碍交通,瘟疫流行,百姓痛苦不堪。地方当局,以官府的名义,督促各家各户将自己房舍范围内的福沟、寿沟限期疏通,公产之地及空地由官府维修。这次维修,让福沟、寿沟的寿命一直延续到现在。 令人称奇的是,福沟、寿沟的沟底各转弯处都安装了会自动耙游的石狮爪,它们是用来扒开可能造成淤积的垃圾。岁月沧桑,它们竟然划弋了一千多年。 至今,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有专家折服:赣州旧城,即使再增加三四倍雨水、污水流量,也不会发生内涝,古人的前瞻性真令人赞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