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文明探源

(2012-08-12 21:31:24)
标签:

黄帝

中华文明

二里头遗址

陶寺遗址

良渚遗址

杂谈

分类: 历史
    中华文明是什么?中华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中华文明具有哪些特征?它曾怎样影响了世界文明?百余年来,这些问题一直是世界性的课题。

  谈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就不能回避一个问题——中华文明是否有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肇始,但是古代文献中对黄帝、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述均为后代文献的追述,一般认为都属古史传说的范畴,不能作为信史来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国内外有很多人对中国是否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持怀疑的态度。要消除各种怀疑,只有依靠最新的考古学研究成果。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夏王朝的文字,但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夏王朝是存在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在集中研究了良渚、陶寺、二里头等代表性文化遗址并结合10余处区域聚落中心遗址的田野考古,目前考古学家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在精确测年基础上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初步勾画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的轮廓:

  ——距今5500年前后,崧泽、庙底沟、红山文化分布区已步入文明化的轨道;

  ——距今5000年前后,良渚、陶寺等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

  ——距今4500年前后,中国几个主要的文化区已经具备了文明的基本特征。

  ——距今3700年前后,在二里头遗址,出现了具有中轴线理念的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大型玉石仪仗器具为代表的礼器制度,以青铜器和绿松石制作作坊为代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到王国文明的新阶段。

  良渚古城算得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发现。良渚遗址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精美的玉器。考古发现和科技考古还表明良渚先民已经掌握了抽丝织帛技术,丝帛是当时社会的奢侈品或礼仪用品。

  《尚书》中有关于尧“观象授时”的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何驽等人在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可能是古人观测天象的场所。彩绘龙纹陶盆是陶寺文化的标志性器物,鼍鼓与石磬既是乐器,也是礼器,这些文物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尧天舜日的礼乐文明。而距今约4300—4000年的百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的发现,包括有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基址的高等级居住区和十余座直径10米左右的窖穴仓储区的发现,说明陶寺城址规模巨大,城内功能分区明显,已出现专门为贵族所掌控的仓储区和墓葬及祭祀区,社会已经出现了阶层分化。何驽据此认为,陶寺文化中期,已经进入到早期国家的阶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可能为我们呈现史书并未记载的古代文明的细节。民以食为天,食以肉为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张雪莲研究员用氮同位素研究表明贵族食肉较多。通过锶同位素研究,赵燕青研究员发现二里头遗址外来人口高达38%,高于当今北京的外来人口比例。

  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准应为国家的产生,它包括农业与手工业是否显著发展,是否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其附属的大型公共设施是否出现;暴力与战争是否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等等。如果已经具备这些要素,就算是形成了文明。

  新资料新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多元的,各地区环境资源差异导致了生产技术、文化传统不同,进而影响了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方式,而先进技术、礼仪制度、宗教信仰的传播与交流,对中华文明一体化则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二里头之前还是土生土长的文明,从二里头开始的青铜时代,复合文明的特征越来越多。 

    由于中华文明形成的复杂性,目前所有取得的成果恐怕还只是非常初步的成果,要真正勾勒出中华文明的起源,描绘出其丰富的路径,还需要整个考古界长期不懈的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