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话虽这么说,可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在遇到困难和逆境的时候,总是不能摆正心态,或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或是消极对待,思谋回避;或是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甚至因此而一蹶不振、悲观厌世,走向本来可以避免的人生悲剧。
任何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与社会发展的自然文化环境、人际交互关系、文明规则和制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在激发人们理念、动机和目标多样化的同时,增大了人们在一定阶段上处于逆境、产生挫折感的可能性。因此,正确地对待人生过程中的各种境遇,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顺境”与“逆境”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没有“顺境”就无所谓“逆境”,没有“逆境”也就谈不上“顺境”。简单地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对二者只有辩证地看、联系地看、发展地看,才是科学的态度。一方面,要认识到,“逆境”里边蕴涵着“顺境”的因素,我们要善于从所谓“逆境”中洞察事物、见微知著,从不利中看到有利,从逆境中看到光明,学会“风物长宜放眼量”,发现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不利变成有利,推动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另一方面,也要心怀忧患意识,在发展顺利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避免事物向反面转化。
古往今来,在人生旅途上,为什么有的人事业有成,有的人却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呢?能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待困难挫折所采取的态度:事业有成的人把困难挫折当作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从困难中发现不足,从挫折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调整思路,继续前进;而失败的人则恰恰相反,被困难所屈服,丧失斗志,彻底放弃了成功的希望。
生活中的强者,往往不是产生于顺境的襁褓,而是诞生于逆境的石缝。古人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说,孟子也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意为成大事业者都必须经过逆境的磨炼。中国古代,左丘失明著《国语》、文王被拘演《周易》、屈原放逐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写《史记》。在当代,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5岁时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但她“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身残志坚,从苦难中奋起,成为一代青年仰慕学习的榜样。小说《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在婚姻不幸、工作不定,甚至无固定居所的艰苦条件下,仍坚持写作,最终创作出了风靡全球的魔幻经典。这些成功者都有一个相似经历,那就是把挫折和困难当作磨炼自己品质和意志的磨刀石,愈挫愈奋,屡败屡战,最终成就了事业,成就了人生的辉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