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凉 (散文)
(2012-08-05 22:52:36)
标签:
皖北宋体自然环境办公室空调打谷场 |
分类: 散文随笔 |
纳
北宋诗人秦观《纳凉》诗有这样的夏日避暑文字:“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盛夏,诗人携杖出户,在露天中避暑,追寻清凉世界。搬一张胡床安放在池边画桥上,凉风从柳树林外吹来,荷花遮蔽处传来船上不一样的笛声。月明之夜,晚风初定,池上莲花散发出阵阵清香。你看,在炎炎的夏日里,诗人过得是多么惬意、潇洒!
上面说的是古人消暑纳凉的方式。现代,咱们城里人也很会消暑纳凉。每当三伏天时,暑气逼人,难忍难耐,有的开足自家的空调电扇来降温纳凉,有的在单位办公室空调底下一呆就是一整天,有的在商场、超市、书店、银行等避暑天堂免费纳凉。
特别是夜幕降临之后,皎洁的月亮爬上树梢,点点繁星在夜空中闪耀,三五个人坐在院子里,或坐在路灯下,手里摇着大蒲扇,喝茶、聊天、下棋、玩扑克……,更是别有一片风景、一番情趣。
我喜欢都市里的纳凉,喜欢那份悠闲、恬淡,那份轻松、自在,那其中蕴含着的无穷乐趣。同时,我也很怀念童年时代在乡下农村纳凉的情景,那些古老而质朴的纳凉方式深深印在心里,从来都没有忘记过。
五十多年前,我家住在皖北农村。说句实在话,那个年代,农村不通电,人们根本就没见到过空调电扇是个啥样子,纳凉的方式完全靠大自然的造化,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来避暑。
“纳凉”,在我们老家叫做“乘凉”。 唐·孟浩然有诗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不知这“乘凉”的说法是不是由此而得来的。
记得在最热的天气里,上下午大人们是不去地里干活的,都是一早一晚天凉快了出去干。我们小孩子们这时也不下地割草放羊。白天,大人们消暑纳凉的方式很简单,他们把桌子抬到树荫底下或有溜巷风的小巷子里,地面上泼上几桶清水,女人们凑在一起聊天,纳鞋底,缝补衣裳;男人们穿着短裤光着上身,或几个人蹲在一起侃大山,或独自一人躺在凉席上睡大觉。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可就不那么老实了,五六个人结队爬树掏鸟窝玩,摘桃子吃,热了就跳到水塘里洗澡。在水里泡久了,身上发冷,就赶紧上来跑到打谷场上,躺在石磙上、草垛上晒太阳。
晚上是最难熬的,不仅热得喘不过起来,而且蚊子也非常多。屋内不通风,闷热,人们只好把便床搬到屋外,有的干脆露天支起门板、把草席铺在地上,用来夜间避暑纳凉。很多人家就在露天下过夜,不愿意回到屋里,充分享受这凉夜的舒适和睡眠。
啊!家乡的纳凉真好,它是一种芬芳甜美的味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合成一首盛夏避暑的交响乐,让每一个经历过的人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