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梅老翁
竹梅老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826
  • 关注人气:2,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和“小学”

(2012-07-23 15:32:23)
标签:

明德

《大学》

大学之道

中国国家图书馆

小学答问

杂谈

分类: 思想理论

  国人常讲“学习之道”。“学习之道”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用“大学”的方法来解决“小学”的问题。

    这里的“小学”实际上是从所谓传统“小学”的概念引申为其他一切书本知识的学习,比如中国古代汉语的学习,比如现代英语的学习,都属于“小学”之类。在中国的古汉语里,“小学”实际上是一个大词,它是一门学问,简单地说“小学”就是国学,就是中国古代汉语语言学。大家都知道章太炎是国学大师,有很多人叫他“小学大师”。这个“小学大师”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学老师,他写了《国故论衡》有上中下三卷,其中有一卷就是专门研究“小学”的。还有一个《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这个《小学答问》不是写给小学生的,而是写给学者的。章太炎还有一个讲稿,叫《小学略论》,在讲稿的最后指出这个所谓的“小学”指的就是古代汉语。

  什么叫“大学”呢?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四年制高等教育。中国古代也有“大学”这个词,一般来说15岁以后开始上大学,上大学是要经过挑选的。大家可能知道《礼记》第42篇就叫《大学》,《大学》篇后来被朱熹抽出来,和《中庸》、《论语》、《孟子》合并成为四书,四书就是后来很多学者一生学习的内容,因为他们要进行科举、要考试。

  “大学”是干什么的?朱熹讲“大人之学”,是培养“大人”的。什么叫“大人”?“大人”就是君子,从外表看仪表堂堂、举止了得,从内心讲品德高尚、知识丰富。从中国传统的意义来讲,所有的学校最终都是培养“大人”、培养君子的,君子就是佼佼者,是要管理国家的,所以实际上“大学”最终的目标是要培养君子、圣人。从这一点讲中国的执政理念和西方的执政理念是不同的,大家读柏拉图就知道,柏拉图心目中最理想的统治者是什么样的呢?是一个哲学家。而中国最理想的统治者是什么样的人呢?是君子、圣人。所以“大学”者“大人之学”,是培养“大人”的地方,这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公元前480年,孔子给他的学生上了一门课,这门课的题目就叫《大学之道》。当时有一个学生叫曾参,他听完课后做了一个笔记,凭着记忆把老师讲的要点记了下来。有多少字呢?205个字。最开头的四个字就叫“大学之道”。这205个字是《大学》篇的核心,朱熹把这一部分叫做经章。曾参将老师讲的内容仔细体会、理解,又写了一大篇、1546个字,算是对这205个字的解释,由此,总共1751个字组成了《大学》篇的全部内容。

  今天我们来了解学习《大学》篇。《大学》篇不太长,内容比较简练。我们先看《大学》篇中被朱熹称作经章的部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理解这几个字花了我很多天的时间。“德”是什么意思?就是美德。《三字经》里讲,“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就是德,人在最初的时候是好的,是有美德的。

  这个德不仅有社会层面上的含义,同时也有它的生理基础。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有人说,即使是爱因斯坦也只用了其大脑的10%,剩下的90%都没用。爱因斯坦用了10%就是最伟大的天才了,那我们一般人呢?有一种说法,我们只用了大脑的1%。实际上,我们的大脑虽然体积不大、重量不大,约占身体的2%,但是里面的容量非常大,它有1140亿神经原,100多亿的胶质细胞。就是说大脑可以储藏1万个图书馆,每一个图书馆图书的储藏量是多少呢?1000万册,这是什么概念呢?中国国家图书馆储藏量是2400万册。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用自己大脑的五千分之一,就相当于随身携带一个中国国家图书馆,我们不需要用1%,只要用五千分之一就足矣,就远远超过我们的要求,这是我们大脑的基本情况。而且,大脑或者人体有很强的补偿功能。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贝多芬,贝多芬从小听力就不好,后来很快就听不见了,但是很多非常著名的乐曲都是在他聋了以后才作出来的。可见,人的补偿功能很大。这就说明,人的大脑和身体的潜能是无限的。

  讲了半天“德”,什么是“明”德?这个“明”实际上是个形容词,明德就是大德。什么是“明”明德?这里的“明”就是恢复的意思,或者说什么东西脏了把它擦干净,明德就是大德,人本来是有崇高的品德、优良的品质的,随着环境的污染,由于没有学好,人本身的明德上面蒙了一层灰,那怎么办呢?要把这层灰去掉,去掉的动作叫“明”,就是“明”明德。把上面覆盖的灰尘、污垢去掉以后,原来本有的高尚的品德就显现出来了。

  既然“明”这么重要,我们怎么能够做到呢?《大学》篇里也把这个问题讲得清清楚楚,其核心就是修身,修身实际上就是讲“明”。“明明德”有四个步骤,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格物是什么意思?“物”字本身就是一个很难解的题,简单来说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指物欲;另外一种解释实际上指的是万世万物。“格”在这里有“穷究”的意思。格物就是指对世界、对客观事物的研究,通俗来讲就是指科学研究或者说最前沿的科学研究,要“穷尽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要使认识达到明确、完善的理解。应该说这个要求非常高,要全力以赴。朱熹讲“吾心之全体大用”,就是说要全力以赴,学任何东西、研究任何事物都应该全力以赴。对于每一件事情,都要研究到底,要“穷究”,每一个细节都要研究到,把这个事情彻底搞清楚。清朝末期引进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概念,于是大家就把自然学科叫做格致,或者叫格物致知,我们现在也可以把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加上,统称为“格物致知”,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我们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事物之理”的体认。

  关于诚意,《大学》篇第六章可以视为对诚意的解释。原文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毋自欺也,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如恶恶臭”,人自然的生理结构就是见到一些污秽的东西会恶心,引申到道德层次,我们见到一些不符合道德理念的东西也会产生厌恶感,因为我们人本身有一种道德感。“如好好色”也类似,我们见到美丽的、好的东西,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愉悦感觉。我们的行为举止应该和我们自然生理的条件是一致的,“此之谓自谦”,“谦”就是惬意的惬,就是心安理得,为什么心安理得呢?用大家常用的一个词解释就是因为和谐,我们内部和谐了,我们自己的生理结构和道德观念就会产生一种非常和谐的美,所以我们觉得很惬意、很心安理得。

  曾子后来又从反面强调了一下诚意的重要性,“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如果说你喜欢的东西是大家都厌恶的,或者你讨厌大家都喜欢的事情,这种情况实际上是违背人性的,那么灾难必定要落到你的身上。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讲大人(君子)要慎其独,就是说不要当人一套,背人一套,自己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我个人的理解是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要“慎思”。就是说你在思考的时候,首先要小心,不能有邪念,要有正念。第二要“慎言”。语言非常重要,对于其他人的影响很大,我们要多说好话,少说坏话。第三要“慎行”。我们在行为上要小心,很多人自作聪明,觉得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其他谁都不知道。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你心里怎么想,外在都会有所体现,“诚于中形于外”,“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正心是关键。南怀瑾老先生讲了一句印象很深的话,他说我们经常讲身外之物,实际上身体也是心外之物,最关键的还是心,心是最重要的。所谓修身,说到底就是修心,修心的意思就是说不要被情绪所左右,他讲了四种情绪,愤怒、恐惧、有所好悦、忧患,如果被这样的情绪所左右,心就不能正,就会“心不在焉”,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用心去做。如果能够用心去做,第一学习效率会非常高;第二工作效率会非常好;第三生活质量会大大提高。所以说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

  以上讲了这些,其实就讲了一个字——“明”,我们要怎么样“明”,就是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大学之道有“三纲八目”,三纲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刚才讲了第一纲,第二纲是“亲民”,这里的“亲”实际上就是“新”,是一个动词,就是使“民”焕然一新。曾子解释——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朝的洗脸盆、澡盆上刻着九个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是假如的意思,假如你今天可以用盆把脏的地方洗掉,那你的面目就可以焕然一新。它实际上是一个比喻,如果能够每天把自己思想上的灰尘都去掉,把脑子里的杂念去掉,如果能每天都这么做,“日日新,又日新”,一直做下去,那么就会把你的理念纯净,使你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清洁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身体上的清洁,一个是心灵上的清洁,所以朱熹后来用了一个词,叫“洗心”,就是要“洗浊启新以去物”,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我们每天要把自己心里面的一些杂念去掉。

  第三纲是“止于至善”,至善就是最好的。止于至善的“止”是什么意思呢?曾子用了三个比喻来说明:止实际上是住的地方、是归宿。曾子的三个比喻一个是王都、一个是民居、一个是鸟巢。曾子在比喻时还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诗云:“缗蛮黄鸟,止一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孔子看到鸟从天上飞过去,然后落在鸟巢上,就感叹了一句:“鸟都知道回家,人难道不如鸟吗?”孔子由此联想到人在道德上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归宿。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我们刚才讲了起点就是“明明德”,过程就是“亲民”,最后的结局、归宿是“至善”,是最完美的境界。我们是教“大人”的,是教君子的,如果君子能够“止于至善”,住在最高的境界里,那么会出现什么情景呢?简单地说就是国泰民安,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

  《大学》篇就讲到这里,讲了半天有什么启示呢?

  我们了解到人是有“明德”的,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要有“自信”。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的脑子不够用”,其实这种说法不太准确,因为我们的大脑容量太大了,不是不够用,是用得远远不够。我们的大脑经常处于严重失业状态、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一点我们要有明确的认识。

  第二是要“自强”。其实《大学》篇里也讲了,要正心、排除各种情绪的干扰,要诚意、专心致志、格物致知。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最后一定能够达到满意的目标。

  第三是“至善”。我们的目标要很高甚至是最高,因为在某一个问题上、在某一个时间上达到最高的标准,我们是可以做得到的。直奔目标其实是最简单、最直截了当的,我认为这样的学习也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本身是一个非常令人愉悦的过程。盯住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忘记名利,忘记得失,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这样的话你的享受是无限的。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我们的学习速度、节奏不应该加快,不要赶,要慢点儿,要坐下来、静下心来,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学一点儿真东西,这实际上更重要。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学到东西,因为人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拼命地赶节奏、囫囵吞枣的话,最后效果肯定不好。关键的问题不是要赶,关键的问题是找准要学什么,然后塌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学,这样才会真正有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