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相言定词义
(2012-07-21 09:27:31)
标签:
词都广雅疏证自序正名隅论声音同字杂谈 |
分类: 知识窗 |
baba,汉语是爸爸的意思,俄语是婆子、婆娘的意思。母亲,有的地方叫妈,有的地方叫娘。在先秦时期,周人把玉叫做璞,郑人却把老鼠叫做璞。
这些例子说明,虽然每个词汇都有语音和语义,但二者并没有天然的联系。不同民族、不同地方,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表示相同的意义,也可用相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意义。
为什么会这样?荀子早就有了正解:“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各种语言的音义关系都是社会约定下来的,约定好了,就不能违反,我们把马叫做马,你就不能管它叫牛。在这方面,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
学者刘师培在《正名隅论》中讲:“意由物起,既有此物,即有此意;既有此意,即有此音。”人之初,见物起意,因意生音,进而据音定形。
古人早就发现,声音相似,则意义相通。东汉郑玄在解释《诗经·豳风·东山》中“烝在栗薪”一句时说:“栗,析也……古者声,栗裂同也。”就是说,古音里,栗字和裂字声音相同,所以栗有裂和析的意思。再比如,这次没有被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剩女”,与“圣女”同音,意义上也有联系。在新时期下,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高涨,经济地位提升。升之为圣,则无可匹配,自然剩下。
对于音义关系有深刻认识的,还得属清代考据学者。王念孙在《广雅疏证自序》中说:“训诂之旨,在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
声音与意义的联系既疏也密,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有的词慢慢没人用了,有的词被造出来,有的新词能传用开来,有的新词会被淘汰。但新生的词语往往与原有的词语在声音和意义两方面都有联系,因为任何新词都必然以旧词为基础。古人总结出音近义通的理论,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个字、一个词,能否流播开来,是由语言传播规律决定的,取决于社会的认同指数,如果大部分人都觉得某个字词可以表达某个意思,自然就能赋予其生命力,众口相言,不管有没有机构、权威的认可。比如,国家语委曾规定“呆板”念“aiban”,当时有多少人遵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