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句子,原出自清代帝师翁同和的一副对联。可以解释为,古今圣贤都有大气度,无论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是面临巨大的诱惑与危险,都能做到心静如水,泰然处之。
   
《管子》有云:“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认为保持内心虚静,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荀子》也认为,“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意谓要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礼记》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思想,被宋明理学发展为道德修养方法,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无欲故静”,体现的就是“主静”思想。千百年来,一个“静”字,教育了无数文武之士,成就了历代贤达之人,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和睦,滋补着中华民族的元气。
   
宁静方能致远。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怎么进步,大到治党治国治军,小到立身做人为官,都需要静态观变幻、静气思良策、静心抓落实。实现建设稳中求进、稳步发展的目标,要求我们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始终要做到精神镇静、头脑冷静、心态平静,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探索和把握建设特点规律上,以“静”求工作部署稳妥、发展稳健。要力戒浮躁、急躁,培育静气、豪气、大气,特别是在进退留转、利益得失等问题上,始终做到不为诱惑所动、猝变所惊、名利所累、俗事所扰,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以无私无欲、至大至刚涵养浩然之气。
   
一时显静气易,一直蓄静气难。只有把静气当成一种境界去追求、一种情操去修炼、一种品质去磨砺,静气才会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成为我们立身做人、为官做事的强大人格力量。静气需要学习涵养。学习是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越是博学的人,越能视野开阔、头脑冷静、静水深流;静气要靠正气支撑。无欲则刚、无欲则静,一身正气的领导干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以无我超越自我;静气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具有宽广胸怀的人才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静之心待人处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