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蒲松龄的人生之路

(2012-06-03 10:02:13)
标签:

教育

蒲松龄

济南

《聊斋志异》

历下吟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蒲松龄的人生,一方面他在文学上成绩巨大, 他的《聊斋志异》被称作中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集;一方面他在科举道路上却屡战屡败, 落魄一生。

    他除19岁那年考中秀才外,其后数十年间又参加了十几次相当于高考的乡试,皆名落孙山,无缘仕途。他晚年写下长诗《历下吟》,将考试中的辛酸屈辱、录取中的种种弊端以及考官的骄横贪腐等,一股脑暴露出来……

  《历下吟》写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那年他69岁。诗中, 他首先揭露了监考官的凶残和考生遭受的凌辱:考生们辛辛苦苦地来到省城济南应考, 一开始就遭到监考官的打骂。考前点名时, 那些监考官像堵墙一样站在考场门前。他们飞扬跋扈, 凶残异常, 稍不如意就鞭打考生。考生轻者被打断帽带, 重者被打伤。如果点名时答应迟了, 就会被赶出场外。

  不仅如此, 规定的考试时间也异常苛刻: 那颇有来头的学正(教育局长)趾高气扬, 武断专横, 晚上刚发出通知, 就要求考生第二天早晨赶到考场, 迟到者就被取消考试资格。考生考完后, 仍不准回家, 要留在济南等待发榜。

  羁留在济南快两个月了,仍然没有发榜。这时大家带的钱都花光了, 只好卖掉口粮维持生计。即使如此, 也不准擅自离开, 否则就要遭到严厉惩处。

  考生的境况如此,录取情况又如何呢? 每当蒲松龄名落孙山, 心灰意冷地回到家乡淄川, 就会听到乡亲们议论纷纷: 有人行贿打通了门子, 考官便营私舞弊, 把原定录取的人一笔勾销, 把原来赏识的文章视若寇仇, 再从已被废弃的试卷中抽出“照顾者”的卷子,作为录取对象。他们如此颠倒黑白, 委实世所罕见。蒲松龄实在想不通,一个贤良的读书人有何罪, 受此沉重打击?

  当然, 蒲松龄“高考”不中, 也有主观原因, 他有时太过自信。如他48岁那年参加乡试时, 一拿到考题他就感到太容易,于是思如泉涌, 笔如有神, 洋洋洒洒, 一挥而就。但写完回头一看, 忽然发现“越幅”了。所谓“越幅”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因为科举考试对文字形式要求非常严格, 一页只能写12行, 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要写完第一页再写第二页。蒲松龄写得快, 第一页写完, 飞快一翻, 就连着把第二页也翻了过去, 直接写到了第三页上, 这就犯了“越幅”之规, 不仅要取消录取资格, 还得张榜公布。

  蒲松龄科场失败, 文学上成功, 这之间并非没有联系。正因他在仕途上碰得头破血流, 才转而发愤图强, 潜心创作, 写出了《聊斋志异》这样的不朽巨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