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需要悟性
(2012-04-19 09:09:57)
标签:
悟性e0理性认识心有灵犀一点通意识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治学,需要“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悟性。所谓悟性,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事实证明,善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不断提高悟性,是治学的必然要求。
从增强理性认识角度提高治学的悟性,需要强化几种意识。
见微知著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时候,解决问题仅仅需要运用已有的方法和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悟性与创造性。具有问题意识,注重细心观察,善于见微知著,是一种重要的悟性。这种悟性有利于提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由表及里的挖掘意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是“悟”的重要路径。做学问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应不断向深处挖掘。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不但有外在的眼睛,而且有内在的眼睛;外在的眼睛看现象,内在的眼睛看本质。这启示我们,提高治学的悟性,不但要运用外在的眼睛去观察,而且要运用内在的眼睛去探析,不断增强由现象到本质的挖掘意识和能力。
打破常规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治学的灵魂,也是悟性的集中体现。只有勇于和善于打破常规,注重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非常规思维,既遵循已有规则,又创造新的模式,才能做出大学问、取得大成就。
举一反三的贯通意识。所谓贯通,就是巧妙地将一种理论、一种原则或者一种思路灵活地运用到相关联的不同实践中去。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说明,世上万事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相互联系;同一种理论、原则和思路,常常可以用来解决具有关联性的不同问题。因此,做学问也应强化贯通意识,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收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