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讲学
(2012-04-05 11:01:07)
标签:
康有为万木草堂书室邱氏《大同书》杂谈 |
分类: 旧事窗 |
此后,众人将这三处讲堂统称为“万木草堂”。但邝氏祠和仰高祠今已不存,所以,今天在广州说起“万木草堂旧址”,一般指的都是邱氏书室。
邱氏书室属“姓氏书院”。清代广州城内有数百家姓氏书院,却都不是“课艺之所”。清初广东民间组织保留强烈的反清意识,清朝统治者为“防微杜渐”,严禁广东建合族宗祠。为避开这一禁令,广州大多数合族宗祠易名为书院、书室或试馆,但宗祠的祭祀功能和作用丝毫未变。
邱氏书室由增城举人邱觉黄在1804年倡议,经由“广东十府十州八十县”的邱姓决议,于1808年始建。书室为三间三进、两天井、硬山顶的祠堂式建筑。碌灰筒瓦,两边保留有部分灰塑,青砖墙石脚,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深三进,面积约为663平方米。门额上刻有“邱氏书室”四个大字。
康有为租赁邱氏书室后,参照其师朱次琦礼山草堂的成规,手撰《长兴学记》以为学规。在德育方面,提出格物、厉节、慎独、养心、习礼、检摄威仪、敦行孝悌、崇尚任恤、同体饥溺等中国传统的道德训诲。在智育方面,提出义理、经世、考据、词章以及礼、乐、书、图、枪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康有为讲课虽不可能完全摆脱科举考试的影响,完全取消时文帖试的内容,但却介绍了西学以及别开生面的孔子改制、大同之世诸说,使厌倦了旧式书院、渴求新知的青年士子感到新鲜,相率而至。
康有为讲学重“今文学”,讲课内容,涉及汉、唐、两宋政治、世界大势、列强压迫等。每论一学、论一事,必上下今古,并引欧美事例作比较证明。他最爱讲、学生也最爱听的是“学术源流”,历举儒、墨、法、道等所谓九流的源流派别,于汉学、宋学、诗词、书画等亦然,一讲就是四五个钟头。
康有为讲课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大同之学”。梁鼎芬与康有为反目后在《康有为事实》中说:“其宗旨以‘大同’二字为主……创为化三界之说:一化各国之界,谓世间并无君臣之义,此国人民与彼国人民一样……一化贫富之界,富人之财皆常与贫人公用……一化男女之界,谓世间不必立夫妇之名……是之为‘大同’。”虽用语意含贬损,但实质与康有为死后8年才出全印本的《大同书》吻合,可证康有为在长兴学舍所讲的“大同学”,已包括这些惊世骇俗的激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