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诗画

标签:
张择端中国《清明上河图》清明时节《三国演义》杂谈 |
分类: 老年天地 |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2012-03/27/07/hwbwxxt327b001_b.jpg |
古人写清明时节的诗,很多很多,但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的绘画,很少很少,而像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那样宏大题材的作品,只此一幅,绝无仅有,弥足珍贵。最值得推崇的是,以北宋首都汴梁为背景的《清明上河图》,与杜牧诗中的忧郁相反,极阳光,极欢快,极壮观,极嘉年华式的一幅真情实景写生。在杜牧笔下,也许由于寒食的缘故,由于祭扫的缘故,更由于暮春天气乍暖还寒的缘故,难免要流露出来淡淡的哀愁,浅浅的伤感。因此,同一主题的这幅画和这首诗,清冷与火热,沉重与喧嚣,抑郁与亢奋,低调与昂扬,给人留下的感受,绝对是截然不同的。
文学作品,永远是作者所处那个时代背景的一面镜子,作者离不开时代,时代也左右着作者。杜牧所处的晚唐,宦官专政,政治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已是落日余晖,去日无多的国运衰微时期。张择端所处的北宋,在生产力的提高上,在商贸经济的发展上,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具成就的朝代。当时的开封,称得上物阜民丰,百业兴旺。其市廛之繁茂,商品之发达,生活之富庶,文化之辉煌,在一千多年前,它是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少数几个大都市之一。也许,杜牧诗的低沉,几乎没有什么振奋,多少是那个王朝趋向没落的映照,那么,张择端画的高调,雷霆万钧,铺天盖地而来,则是表现这样巨大规模的城市,昂然出现在历史面前的强音。
最可敬者,张择端作为皇家画师,能把眼光落在时值清明的开封街头,跳出宫廷的繁文缛礼,走进市民的平凡世界,不能不说是一种别具慧眼的革新创举。他以众多人物为主线,以城市生活为脚本,以河流船舶,路桥车轿,集市游人,商铺摊贩,茶楼酒馆,当铺作坊,居房院落,林木花草为背景,将骑马、坐轿、挑担、赶驴的色色人等,卖茶、沽酒、算命、打卦的三教九流,组合成这样一幅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形态逼真、场面壮观的史诗般画面。
顺着这幅画的卷轴打开,从春日的郊区景象,到繁忙的汴河码头,再到热闹的市区街坊,一路上,我们不但听到船工和纤夫奋战激流的呼喊声,骡马和骆驼行走在街市的得得声,还可以听到商贩和店面里传出来的叫卖声,饭店和酒铺里猜三划五,掷骰饮酒的吆喝声,我们不但看到行人和看热闹者的交头接耳,探亲访友和走亲串戚的男女老少,还可以看到驮炭毛驴和行脚僧人匆忙走过酒肆、脚店、肉铺、茶坊的情景。因此,这幅画的历史价值,就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一千年前中国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的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
《清明上河图》既是全景式的大制作,大场面,具有史诗气魄的宏伟之作,又是在细部上精心雕琢,细节上的力求真实,细枝末节上的不遗余力,是一部达到尽善尽美的作品。据“百度百科”引齐藤谦《拙堂文存》统计,《清明上河图》中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1195人、《红楼梦》的975人、《水浒传》的785人,要多得多。而且无不栩栩如生,悉皆惟妙惟肖。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视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杜牧《清明》诗,其优雅优美,其感伤感动,固然是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强烈的时代感,其深厚的历史感,则更是这个具有文化底蕴的古老中国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