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个地方叫古北口

(2012-03-20 20:47:31)
标签:

戚继光

古北口

司马台长城

古长城

修建

分类: 东西南北
 
http://paper.dzwww.com/dzrb/IMAGE/20120306/11/11_11_0046.jpg
           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古北口长城
 
 
  公元十六世纪的一天,明朝大将戚继光来到这个叫古北口的地方。
  在这里,他看到宽阔的潮河切开群山,四周山峰险峻,远处的山岭间散落着残破的烽火台和零星的古长城。
  这时,在戚继光的脑海中,一幅壮阔的长城图景慢慢成型。
  四百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来到这里,重新面对这眼前一切,你会发现这里的山因为有了长城而变得不同凡响。这里的长城也因为有了山的映衬而变得更加气势非凡。高山和长城的汇合与交响,造就了古北口的传奇。

  □古北口是位于北京东北郊区的一个普通小镇,它的名气更多地是来源于这里的长城。直到今天,穿越古北口的高速公路两侧,耸立在山脊上的长城和一座座烽火台,有种令人胆战心惊的感觉。

  特别是在古北口长城体系中的这一段,连绵不断的悬崖上,一座座敌楼上下起伏,波浪一般的城墙蜿蜒前行,其险峻程度堪称万里长城之首。
  但是,这样的景象也不免让人产生疑惑:如此险要的山势,就算没有军事防御设施,敌人也很难靠近,更不用说翻越,为什么还要修建长城呢?
  戚继光是明代历史上最著名的将军之一,他曾在东南沿海成功地指挥了抗击倭寇的战斗。1568年,戚继光被委任为蓟镇总兵,负责首都北京地区的军事工作,并主持加固北京周边的长城。
  难道这样一位文韬武略的将军会为了讨好帝王而刻意修建长城吗?
  军事防卫的首要原则是占领至高点,古北口的长城设计遵从的就是这样的原则。因此,这种设计从军事角度看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从成本投入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设计又似乎有些劳民伤财。
  依山势而建的长城倾斜接近90度,要把沉重的石头和砖块运到山顶,其修建难度之大超出人们的想象。但是工程质量却极其优秀,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除了战争损毁之外,大部分保存完好。可以看出,戚继光对这段长城倾注的热情不亚于八达岭和居庸关。

  □戚继光为什么会对古北口另眼相看呢?

  古北口地区很早就被称作“塞北天险”。古北口外,穿过承德滦河流域以及木兰围场所在的山脉,是茫茫草原。从此向北是内蒙古东部、东北、漠北等地。
  华北与塞北,就在这片区域之间进退。
  草原的游牧民族一旦突破古北口,就能顺利地进入华北平原。古北口就像一道突然锁紧的大门,牢牢地阻挡着草原民族的快马。
  早在戚继光之前,历代统治者和军事将领就对古北口的防卫十分重视。
  两千多年前,北京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首都。古北口在那时就成为了重要的军事据点,燕国在这里修筑了一些能互相守望的墩台,也就是烽火台。
  南北朝时,古北口地区是北齐的领地。北面的柔然和契丹族经常南下侵扰。公元555年,北齐皇帝高洋征调180万民夫,修筑了一道三千多华里的长城。古北口成为这段长城上的重要关口之一。 
  但是,北齐长城和我们经常见到的明长城很不一样,它们并不雄伟,是用石块堆砌起来的墙体,高也不过六到十米。
  公元1569年,戚继光开始正式修筑古北口新长城,并加固原有的古长城。
  材料想方设法运上山岭后,工匠们用石灰掺着糯米熬成的粘汁,用来做胶结条石的材料。砌筑的城砖,每层并不是平行的,而是像狗的牙齿一样交错咬合,以此增加内部的拉力。
  此外,内外壁之间还要用碎砖、砾石和黄土层层夯实。城墙基础的底部,一般深入到地面以下两到五米。
  在重点防御的长城段落,垒砌好条石后,还要用大量的青砖包砌在城墙的内外壁。
  就在离古北口长城不远的地方,考古人员曾经发掘出一个古老的砖窑遗址,据说这里就是专门为长城烧制砖头的。
  修筑完成的古北口长城体系十分牢固,古长城和新长城形成两道防御体系。
  这种双重保险的功能在长城竣工后不久就得到了验证。
  公元1576年,关外的炒蛮部落进攻古北口。镇守古北口的总兵汤克宽故意把敌人放进明长城内,然后两条长城线上的守兵夹击敌人。炒蛮人死伤惨重,好容易杀出一条血路,退了回去。之后很长时间里没有人敢进犯古北口。

三月的北京,玄妙的春雪(组图)

  □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古北口长城上发生的战事已成过去,更有诱惑力的是眼前的长城,与高山交相辉映,像一幅幅画卷般壮丽。而这幅画卷中的点睛之笔无疑就是司马台长城。

  司马台长城脚下,一块白色大理石上镌刻着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的题词:“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长城又堪称中国长城之最。”
  司马台长城至今保留着明代长城的原貌。
  在司马台长城脚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对面的山峰上屹立着三座敌楼。由于地势险峻,敌楼也变成了风景。要接近它们十分困难。
  有一段叫“天梯”,倾斜度达到85度,几乎是垂直于地面的,最窄的地方只能勉强放下脚。“天梯”的顶端便是“天桥”,长不足百米,宽仅40厘米,两侧是悬崖绝壁。
  有座叫“仙女楼”的敌楼,传说是由一个羚羊变成的,因为一位美丽的莲花仙女住在这里,所以叫“仙女楼”。
  另一座敌楼位于海拔986米的山峰上,是北京文物的最高点。在民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晴朗的夜晚登上此楼,便可以望见北京城的灯火,所以它叫“望京楼”。虽然也许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站在这里望去,确实视野开阔,群山巍峨,让人油然而生思古之情。
  当年戚继光将军除了在山岭上修建长城,还要考虑为古北口设置一个稳固的军事据点,也就是关城。他在仔细勘察后,认为之前修筑的北齐关城不利于防守,要挑选另一处地点修建新的关城。
  当他来到这里,看到蟠龙山和卧虎山对峙着,像屏风一样挡住了来往的通道。潮河从两山间穿过,又形成一道屏障。这无疑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天然军事要塞。戚继光决定,就把新的关城设置在这里。

  □虽说史料明确记载是戚继光修建了今天的古北口镇,但是考古发掘却为小镇的起源增添了谜团。

  秦砖和明砖在外观上是明显不同的,如果秦朝时曾在这里修筑过城墙,为什么会没有任何记载呢?这些秦砖会不会是从别的地方弄来的呢?这也许将成为永久的历史之谜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戚继光准备在这里修建新的关城时,他所看到的并不是一片荒芜。
  就在古北口北门附近,有一座修建于宋代的杨令公庙。
  杨令公是著名的宋代将领杨继业,多次带领军队抗击辽军。
  不过,宋代古北口是辽国的统辖地区,杨继业从未到过古北口,为什么要在这里修建这座庙宇呢?
  事实上,在杨继业死后,宋辽之间曾有过一段停战的和平时期。辽国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为曾经的敌将杨继业修建了这座庙宇。
  建成后的关城把杨令公庙包围其中,也许不只是地理位置上的巧合,而是戚继光为了鼓舞将士,特意安排的。
  古北口的正关如今已被洪水冲毁,当年它就坐落在潮河边,取名铁门关,意思是坚固得像铁一样。
  戚继光特意将关城分割成两个部分,分别位于潮河两岸,河西是官衙所在地,而东岸除了驻军和哨所外,还是平民和商人聚集的地方。
  如果敌人一旦突破关口,侵入河东地区,起码还有宽阔的潮河作为天险,继续阻挡敌人。
  晚年的戚继光备受排挤,被迫离开北京。1587年,戚继光在山东老家抑郁而终。而这时,努尔哈赤领导的后金政权已经在东北崛起,几十年后,努尔哈赤的后代突破了戚继光倾尽心血修建的长城,占领北京,建立清朝。
  长城作为抵御游牧民族的军事防御体系,失去了意义。
  康熙年间,守卫古北口的总兵蔡元曾奏请维修古北口长城,被康熙帝驳回。
  □就在康熙拒绝维修长城之后,他下诏在承德修建供避暑之用的行宫,设置木兰围场,与蒙古王公纵横驰骋,笼络人心,稳固民族关系。有人说,是承德避暑山庄给长城划上了一个句号。

  由于从北京到承德的路程比较遥远,途中必须休息。康熙帝特意在古北口修建了一座行宫,当年这里曾经接待过许多清朝的皇帝和皇室成员。
  清代的古北口长城虽然失去了军事意义,但是古北口作为军事要塞的地位仍旧受到重视。随着塞北和华北之间经济交流的增多,古北口更成为了贸易重镇,人口逐渐增多,文化也日渐繁盛。
  在古城北门靠山坡的地方,清代修建了所谓的“两步三座庙”。关帝庙、药王庙和菩萨阁建在同一个院子里,佛教与道教和平共处了好几百年。
  药王庙是供奉药王的。此外,还供奉着一只只有12厘米高的小老虎。据说这只小老虎可不是一般的老虎,每逢人们嗓子不舒服,都会来药王庙求他给治,而且特别灵验。
  传说这只老虎,有一次晚上到潮河边喝水时,误入兵营,偷吃了很多军中腌制的咸菜,最后吃坏了嗓子。
  这件事恰巧被路过这里的孙思邈发现,并给它治好了。百姓们得知后,出资修了这座药王庙,造像供奉,想借此将孙思邈留在这里造福当地。
  这件事后来被回山的老虎听说了,于是它便从山上偷偷下到这里,在孙思邈的脚下长跪不起,说它再不要在山中当兽中之王,要到民间为百姓造福。孙思邈感动了,最后把它点化成一尊石头的老虎像,为百姓治病并给他取名叫嘿儿喽爷。
  在横街南边的山坡上还有“一步三眼井”,一个井有三个井眼。关于它有一个传说:
  乾隆经常到围场狩猎、承德避暑,有一次乾隆带着刘墉、纪晓岚、和绅过来,三眼井边上的百姓给他挑了一桶水,他尝了以后说这水特别好喝,他领着这几位大臣就到井边来了,坐在边上打水,每个口打出来的水他们都要尝,当时乾隆说是不一样,然后让大臣们渴不渴的都要喝,每个口的都要喝到。
  随后,乾隆命手下打造了好几只大木桶,将三眼井的井水带去承德饮用,三眼井也由此闻名。
  古北口长城作为军事设施,最后一次发挥效用是在公元1933年。
  这年1月,日军侵占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山海关,一路向北京进犯。3月10日,日军开始向古北口攻击。中国守军借助长城,顽强抵抗。日军称这次战争是“激战中之激战”。
  历史的硝烟已经消散,今天的古北口镇正试图复原历史上的繁荣景象,在不久的将来,曾经的古镇也许又能回到我们的眼前……

三月的北京,玄妙的春雪(组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