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学之风
(2012-03-16 11:05:29)
标签:
同仁一流大学校风社会风气大学校园杂谈 |
分类: 思想理论 |
大学的风气,形成于发展建设的历史过程,体现于大学里生活的群体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精神追求,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看不见,又无处不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风气体现的历史积淀、文化积累是精神层面的,是灵魂高度的内容,代代传承,绵延不断。
我们看到,国内外优秀的大学,都十分重视校风的建设。大学良好风气的培育与弘扬,对于大学的育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所大学师生的学术风格、言行准则以及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模式,无不打上校风的烙印。
大学的风气,对于不同的大学来说,既有所有大学共性的内容,又有每一所大学独特的、个性的特征和表现。比如,崇尚真理、追求科学、为社会服务……但不同学校之间也有着不同的、鲜明的个性特点,如提到北京大学,让人首先想到的是“兼容并包”,学生的个性张扬与自由的思想环境;提到清华大学,不能不提其“行胜于言”的踏实与稳重;提到南开大学,就必须要提“允公允能”的“公”“能”校训……不同学校的不同风格,与不同学校的发端、成长发育以及建设的历史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目前高校的校风,总体上是好的。当今大学校园,还是一个追求学问的地方,一个探究真理的地方,一个思想碰撞的地方。大学的风气仍然对社会风气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因此,对于中国大学风气的总体评价应当是肯定的、正面的。
当然,现在大学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很多新的问题,这是发展中产生的,也是大学的风气与社会的风气息息相关的特性所决定的。
大学所处的环境并非真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不可能不影响到大学的风气。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甚至浮躁、作假、追求感官刺激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校园。因此,目前社会上所批评的一些大学校园的学术浮躁,学风浮躁,个别师生的弄虚作假,以及唯利是图等现象的确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也要引起大学的教师、大学的管理者等所有在大学里工作的群体的深刻反思。
大学的同仁们要牢牢树立这样的意识:一方面,大学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背景成为世外桃源,一方面,大学绝对不是社会的普通角色。大学,应该是传承文化的地方,延续文明的地方,储存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地方,研究学术、产生新思想的地方。大学的同仁们,要有一种高出一般意义的觉悟、责任和担当。要主动利用大学知识的魅力、文化的张力、思想的光芒,为社会风气的更加向上、向好起到应有的作用。
要让大学成为引领者,成为健康思想的发源地,需要有好的制度、正确的政策导向,也要靠全体大学成员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意识。
一流大学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不同人有不同的表述。但我想,可以达成共识的是,在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应该有一批个性特征鲜明的、校风和学术特色相得益彰的学校共同迈入世界一流大学之林,而不应该是千校一面。
我们看到,发达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的,除了遵循一般的办学规律、教育规律之外,每一所大学从其办学理念到其校园文化,包括其学科布局都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向一流大学迈进,对大学的教师与管理者来说,应始终牢记一条,即保持自己的个性。
如何做到这一点?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坚守方向,不要被那些所谓排行榜、无处不在的数据化量化指标体系,迷惑了双眼,乱了方寸。在高强度的量化指标和数字压力面前,大学可以通过突击性的努力取得短期的“成效”,但如果长期被这种衡量企业的、类似于生产流水线上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所左右的话,就有可能最终导致一所大学失去其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社会精神引领的职能。
我认为,一所好大学应该有好的校风、学风,而这个好的校风、学风,是要通过一位位具体教师、毕业的校友在较长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张扬和体现出来的,而不是靠截取某一个横断面、用一个公式和数据计算,就能简单地评判出其内涵与好坏。
一所好大学,应该坚守、传承一种好的品格与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