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道路怎么走
(2012-03-13 08:51:15)
标签:
中国中小城市尊重农民意愿城镇化道路土地所有制杂谈 |
分类: 思想理论 |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过程一定要与解决农民工进城落户、享受市民待遇结合起来。”一些地方城镇化推进的方式,基本上还是要“地”不要“人”,把农民挡在城门之外。今后城镇化主要任务是加快人口的城镇化,只要农民工在城市有稳定就业、住房,缴纳一定年限社保金,政府就应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给予其市民化待遇。
农民变市民不是简单的改变户籍,要让他们在城镇拥有相对稳定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当前,要加快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制度相同、水平相当、可异地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城镇化,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必须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超出了这个能力,很可能会出现就业不足、贫困人口增多、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因此,必须量力而行,不能超前。
近年来在城镇化过程中,有的地方让农民“被上楼”;有的地方占用了良田,补充的却是低产田。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被边缘化、农民“被城市化”的现象值得警惕。
漠视农民利益的城镇化,注定是不可持续的。搬进新城镇,但农民不满意,没有活干,没收入,住进新楼干什么呢?城镇化必须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把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切入点,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特点,让广大农民真正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城镇化过程中要通过城乡土地统筹,实现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的“同地同权同价”,让农民在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属性不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分享到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土地红利,这是今后应该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做好规划。要优化生产力布局,调整偏重发展大城市的格局,引导一些产业从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真正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以中小城市、小城镇为支撑的城镇化格局。
今后扩大内需的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可以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