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解读
(2012-02-28 23:12:00)
标签:
美国
精神家园
共同体
丹尼尔·贝尔
人们
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一般来说,精神家园指人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人们对生活意义、生存价值和生命归宿的一种精神与文化认同。对个人而言,精神家园也就是其精神世界与心灵归宿,是对其生活世界中间那些具有价值与意义的东西的认识与追寻;对一个民族而言,则与其民族文化内在关联,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寄托和精神归宿,包含了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特有的传统、习惯、风俗、精神、心理、情感等。
从其要素来看,精神家园含有文化体验、认知模式、价值观念、情感方式、理想信念、信仰体系等要素,是由这多种要素有机构成的精神文化系统。这多种要素各有其具体的和丰富的内涵,表征着人类生活的一定领域或方面,又相互依存和相互协调,内在相关地构成一个精神与文化体系。
就其形态来看,精神家园寄托于一定文化体系之中,通过一定的文化形态得以存在,认同一定的精神家园,就是接受一定的文化传统,融入其中,成为与之相通的文化人。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美国人,做一个英国人等,其实就是认同并融入到一定的文化体系,并在其中获得自己的文化定位与精神认同。
从层次看,精神家园包括个人的精神家园、社区共同体的精神家园、民族共同体、国家共同体、人类共同体的精神家园等等诸多层次,是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层面相关联的多层面的复合体。这不同层面的精神家园各有具体的内涵,表达着不同层次的文化价值理想与信念,使人们在不同的意义上求得认同,又都植根于人们的心灵需求、生活样态与生存环境,从而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内在相通之处,并直接连接和表现于民众的文化生活之中。
就其实现方式而言,精神家园通过人们的安全感、信任感、和谐感、希望感、理想感、幸福感等得到寄托,并在人们的生活、行动和规范中得到具体的表现和实现,使不同的个体和群体能够凝聚起来。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经分析过现代化过程给人们造成的心灵震荡,以及人们在这种背景下所需要的文化整合。
就其功能来看,精神家园是人们的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家园对于不同的个体和群体而言都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能激励人们为之努力奋斗。一般说来,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崇敬是精神家园的重要表现。列宁曾经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拿破仑也曾说,“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曾经深刻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