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在“学”, 不在“大”

(2012-02-25 10:09:04)
标签:

教育

中国

就职演说

一流大学

专门机构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清华大学新任校长陈吉宁在就职演说时表示,大学的根本不在“大”,而在“学”,办大学要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

  近些年来,一味追求“做大做全”,忽视“做实做强”,似乎成了高校建设中的一个“潮流”。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显然背离了大学教育的初衷。事实上,世界上许多一流大学,都十分注重发展特色优势学科,不搞“高、大、全”的模式。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一共就只有2000名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占一半,但办学水平却举世瞩目,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得主。

  大学一定要定位准确,注重办学特色。如果所有高校都追求‘大而全’,中国就不会诞生世界一流大学。”这些浅显的道理,不要说高校“掌门人”,就连普通大众都清楚,但时至今日,清华大学新任校长仍然要把不追求“大”作为自己就职演说的主旨,警示自己,告诫他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大学追求“大而全”,与当前的大学评价体系有直接的关系。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评价模式,他们对一所高校的评价,多是通过独立于教育部门之外的专门机构来实现的。评价设计的重点不是培养了多少学生,而是培养了多少社会有用之才。换言之,考评的不是“学生数”,而是学生对社会的“贡献率”。

  反观我国,现在评价一所大学实力强不强,往往看建筑规模、看开设专业数、看在校生人数、看所谓的“学术成果”,却极少考量或无法科学考量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这种评价“指挥棒”,往往误导高校片面追求做“大”。在健康的教育中,对高校的评价需要发挥专门机构的作用。当下的中国,靠做“大”而提升排名的情结一直挥之不去,正暴露出这类机构的缺位。进一步讲,如果科学评价没有及时跟上,要求大学不追求“大”,恐怕只能停留在一个号召性的口号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