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根本力量来自道德本身,来自基本的“良知”——在所有人那里都以某种方式存在着的最基本的恻隐之心和是非观念。良心的声音往往非常微弱,以至于我们听不到,这有时是因为我们平常的行为没有触及它的底线——最紧要的道德;有时则可能是因为整个社会的风气出了问题。良心是容易“放失(放纵、不受约束)”或“蒙尘”的,所以古人常说要“求其放心”,“勤拭尘埃”。当然,从正面说,社会道德的力量还来自榜样的力量,来自许多人的“相濡以沫”和相互感染。
我们生活在一个转型中的复杂的现代社会,可能会遇到很多麻烦,可能要做出妥协和退让,但某种做人的底线是不能突破的——不能因为达不到最高,就把最低的也放弃了。在道德上,我们要摒弃一种“要么全部、要么全不”的思维,不能因为成不了圣徒、英雄,就索性做一个坏人;不能因为社会不是太理想,或者别人做得不是太完美,就给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总之,不能认为“既然你也不是太好,你也有一点私心,那么我就什么都可以做,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每个社会里都有一些人有着很高的道德追求。中国古代儒家的一些人以道德高尚、品格完美、成为圣贤作为他们人生的最高乃至惟一的精神追求。对他们来说,自然是绝对不会以“底线伦理”为满足的。现在随着社会的平等化,大家的价值追求也可以多样化了,许多人没有很高的道德追求,不想做圣人,但也不去伤害人,只求一生本本分分赚钱,平平安安度日,这也是无可非议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但人必须先满足一种道德底线,然后才能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严守道德底线需要得到人生理想的支持,而去实现任何人生理想也要受到道德底线的限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