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春节

(2012-01-26 06:47:09)
标签:

中国

中华民族

春节

农耕文明

尔雅·释天

杂谈

分类: 知识窗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一个节日,它是在农耕文明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岁时节日。

   《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始’犹‘朝’也。”古人此说为春节作为一年之始的岁时节日提供了最为坚实的依据。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春节,如今已经成为民族精神、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最为集中的载体,同时也是国家认同、民族凝聚的重要元素和代表性文化符号。

  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献告诉我们,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了“年”这个字,其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表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春秋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春秋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凡此种种说明,历史上早就已出现和使用“年”这个字眼和概念了。

  夏代实行夏历(后也称农历),周代实行周历,秦代实行秦历。这三个朝代的历法,正月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因而元旦(新年)的日期自然也就有所不同。《礼记·月令》说:“(周)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周天子过的“元日”,虽然与夏历的元旦日期不同,但其所指却都是正月初一元旦。汉承秦制,但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恢复夏历。从此一路下来,没有大的变化。

    在中国历史上实行夏历的时间最长,“新正”、“元旦”、“正旦”、“元日”、“岁首”、“新年”等,都是元旦(新年)的大同小异的称谓。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即1912年,政府颁定官方采用公元纪年,同时保留农历为辅历,把惯称的农历“元旦”改称“春节”。这样算起来,中华民族过春节,至少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而且到了近代,逐渐演化为一个从腊八起到元宵节止的全民性的大节。

  如若做一个民俗学的解析,可以看出,春节大体是由仪式和意义两个层面的内容构成的。属于仪式层面的,从周代的“至其元日,命社以祈农祥”,即祭祀谷神,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发展到近现代,春节的仪式日渐其繁,如祭灶、贴对联、守岁、撒芝麻秸(驱鬼驱邪)、驱傩、吃年夜饭(交子)、生旺火、燃香、放爆竹、挂先祖轴和祭祖、请家神、拜年、破五、吃元宵等,而每个仪式的背后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属于意义层面的,大体是四个方面:一是春夏秋冬季节交替和四时肇始的标志,是岁时的节日或时间的节点;二是家族团聚、亲朋欢宴、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增进家族凝聚力的契机;三是祀拜天地、礼敬祖先、慰抚亡灵、安慰生者的佳期;四是劳动者休整的假期,用唱大戏、闹社火、踩高跷、舞龙耍狮子等欢乐的方式,充分释放被压抑了一年的生命活力。

  过往的农耕文明社会条件越行越远了,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道德风尚、寄寓着民族精神的春节,是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更不会消亡的。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是大自然的需要,是民众的诉求,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