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柳青
(2012-01-06 14:56:12)
标签:
杨青水京杭大运河杨柳青木版年画杨柳青镇邮驿杂谈 |
分类: 旧事窗 |
|
|||
杨柳青,在先秦时期曾是黄河、海河的入海口。相传,大禹治水时称此处为“流口”;姜子牙受封后曾在子牙河、卫河的河堤上栽种好多柳树,既防水土流失,又营造了一道风景,“流口”逐渐改名为“柳口”。金贞祐二年(1214年),这里置“柳口镇”,设柳口巡检李咬住。由于元代文学家揭傒斯的诗句“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水两岸苇篱长”的广为流传,“杨柳青”名扬天下,古“柳口”渐渐变得鲜为人知。自明永乐十三年(1415)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漕运兴盛,境内船户益多。至嘉靖初年(1522)成为“商贾云集、货来八方”之地。 明永乐年间,杨柳青开始设立驿站,原归武清县管辖,明嘉靖十九年(1540),划归河间府静海县。清雍正八年(1730)正疆域,划归天津县辖,分水驿和马驿。 杨青水驿最早属武清县,设在南运河畔、旧城关南75公里的杨柳青镇。明嘉靖十九年移属静海县,移至天津城外大运河畔,为驿站的最高级别:极冲级。在清代,杨青水驿设夫头10名、探听夫2名、水驿夫95名、买办送牌夫2名。近110人、年实领工食银等927.75两,足见其规模。 杨青马驿设在天津卫至保定的官驿大道上,在水驿附近,设马夫12名、驿递夫等14名,有驿马20匹,也属极冲级驿站。有驿道4条:南行35公里至静海,东行70公里至梁城所,北行30公里至杨村,西北行125公里抵北京皇华驿。 明朝后期,杨青水驿从杨柳青镇移至天津城旁,原因在于,当时有“河海咽喉,神京牖户”之称的天津已从初设时的“卫所”,发展为一个较为繁华的城镇,不但是北京的门户,而且已成为北方漕运中心。邮驿的通政、通商之作用开始显现。康熙即位不久,即将漕运列为关乎国家安危之大事,因而天津的行政地位不断上升: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州,雍正九年升直隶州为天津府。水涨船高。杨青水、陆二驿的地位随之提高,并开始纳入行政序列。 天津升为天津府另置天津县后,杨青马驿主要应付天津府差事,及接济静海、武清差事,名为“腰站”。雍正初年曾大幅裁减驿夫、驿马。不久因马少差繁,遂又增加。同治九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常驻天津,洋务、海防等公务、公牍骤增,原有的驿夫、驿马不敷使用,遂增加马夫25名,驿马50匹。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驿站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生活及民风民俗的影响难以估量。北去南走,既开阔了杨柳青人的眼界,增长了见识,同时也将外地的优秀民间文化“请”了进来。其中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产生、发展,就是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杨柳青青,驿路绵绵。一座历史名镇,两处古代名驿,引来明清两代文人、官员题咏颇多。《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杨柳青》有云:“春深水涨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明人于慎行写道:“杨柳青垂驿,蘼芜绿到船。笛声邀落月,席影挂长天。”清代天津诗人李庆辰有“杨柳驿边黄叶落,桃花市口白云浮”的描绘;《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则有“柳当驿馆门前翠,花在鱼盐队里红”的名句。名镇名驿,相携相伴。经过历代杨柳青人的辛勤劳作和文人的妙笔生花,杨柳青镇与杨青驿一起走红。 大运河的开通,驿站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生活及民风民俗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其中,最突出的是杨柳青人的商品意识的增强。据马逸先《杨柳青年画小史》上说:“随着南人北迁,南货北运,在江南深受人民喜爱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也传到了北方,受到北方人民的欢迎。”聪明勤劳的杨柳青人取他人之长,融入自身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并将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文学典故、世俗生活等为内容,逐步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并以其刀法独特的雕版,精细绝伦的手绘,润泽艳丽的色彩,丰满而严谨的构图,位居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杨柳青也以当年“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而享誉中外。 公元959年,后周周世宗北伐辽国取得南燕全部土地,奠定了北宋与辽以界河(今海河、大清河)为界的基础。当时的天津地区处于双方交界处,海河以北属辽幽都府(后改析津府),海河以南属北宋高阳关路乾宁军和沧州的清池县。为防御辽兵的掳掠骚扰,宋朝政府在塘泊方向上险厄处设置一系列的“寨”“铺”等军事据点。在清池县有乾符、巷姑、三女、泥姑、小南河等5寨,在乾宁军有钓台、独流北、当城、沙涡、百万涡等6寨。这些寨都担负着军事防卫和交通邮驿等任务。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的第二年就下令“诸道邮传以军卒递”,即实行“以军卒代民役”的邮驿制度,从事邮驿事务的军卒称为“铺兵”。 辽宋长期对峙,戍寨铺递通信组织更加严密,网络更为发达。由于军事通信与邮驿通信合二为一,驿站更加繁忙。辽军多次越界侵犯,宋朝杨家将与其在静海一带屡屡激战,因而留下许多有关杨家将的故事和地名遗址。静海有三处戍寨,其中钓台寨所在地称古城洼。民国《静海县志》载:“钓台村西北二里许有古城,城垣久废,城址或隐或现,宛然可寻。相传为宋杨璟(杨延昭)屯兵处。”传说古城洼是杨延昭的大营,其辕门设在古城洼北部,后来这里建村,取名“辕门口”,元朝时改名“元蒙口”。子牙镇焦庄子村相传为焦赞驻防地。东滩头乡谭庄子相传系宋军探马驻地,原名探马庄。子牙镇还有王二庄,相传在北宋真宗年间,杨延昭率兵驻此。每当临阵,佘太君常在此登高眺望,故名望儿庄。清末改称王儿庄,后演变成现名。 金侵宋退,界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为金所有。金把北京定为中都,在天津三岔河口南岸的直沽村设直沽寨,调武清县巡检梁佐为都统,柳口镇(今杨柳青)巡检李咬住为副都统,率兵驻守。为了传送文牒,金仿宋制,设置急递铺。当时规定每十里一铺,每铺铺头一人,铺兵三名。铺兵骑马递送公文,日行可达300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