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元旦,适逢农历的腊月初八,这个头开得好,因为凡腊八,第一桩大事,就是熬一锅香喷喷的、热乎乎的腊八粥。新年伊始,这一个香,这一个热,给这一年带来好兆头。
腊八一说,来自佛教。腊八粥这一说,由来已久。有人考证,此民俗,始自唐,也有一说,始自汉。据宋·周密《武林旧事》所记:“都下自十二月以来,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宋·吴自牧《梦粱录》则说:“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至少从宋代起,每年冬季,进入腊月,喝一碗由各种果品加上好米煮成的粥,便是年节进入倒计时的起始之日。上至宫廷寺院,下至百姓人家,从首善之区,到广大农村,人们都自发性地作这项活动。 到了明、清两代,腊八粥则更成为城乡居民、市井百姓的重要食事,冬闲中取各种粮米,熬出腊八粥,自我犒劳,享受躬耕田亩的劳动果实。明·刘若愚《酌中志》所载万历年间的腊月景象:“十二月初一日起,便家家买猪腌肉。吃灌肠。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槌破泡汤。至初八早,加粳米、白米、核桃仁、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夸精美也。”看来,寻常人家的腊八粥,与月饼,与粽子,与元宵,已是应时必备的家常食品了。
到了清朝,此习更甚。据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所记清宫风习:“十二月初八日,为一大节,俗所谓腊八是也。宫廷极重此节,雍和宫熬腊八粥,则派大臣监视。而大员且有拜腊八粥之赐者,又必须以清晨觐见,碰响头谢恩。”本是来自关外的少数民族,也十分看重这个传统节日,可见腊八粥之盛行不衰,广泛流传。
人们在熬腊八粥时,慢慢体会出来,火在燃烧,水在沸腾,米在翻滚,辅料在流动的这锅腊八粥,虽是应时应景的食物,但也含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其一,在内容,体现出和衷共济的团结,显示出兼收并蓄的包涵。其二,在制作,既有吸收一切,接纳一切的气度,也有消化一切,融解一切的能量。所以,端在手里这碗喷香滚烫的腊八粥,便喝得出一点意思来了,粥虽平常,却颇吻合着我们中华文化宏大广博,和谐共生的精神呢!
所以,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到了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就一定会有腊八粥可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