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要成为诗意的家园
(2011-12-18 08:42:31)
标签:
王子猷中国诗意栖居何可一日无此君居住环境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中国传统的居住方式受“天人合一”的人生观与自然观的影响,具有回归自然的特点和对诗意栖居的渴望。
陶渊明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充满了战乱和灾荒的时代背景下,在穷困潦倒的生活窘境中,在认识到“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后,陶渊明从对自然的回归中找到了内心持守的力量,成为诗意栖居的典范。
诗意的栖居是满足安身立命的基本需求外,力图使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艺术化与诗意化的精神追求。东晋的王子猷曾借住他人的空宅,刚入住便令家人种竹,有人问:“暂住,何烦耳”,王子猷对竹啸咏良久,指竹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中国的园林文化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居住环境,使“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审美理想变为现实,达到了完美的诗意栖居。诗意栖居并非特指物化的玉宇广厦、叠山理水和奇花异木,即便身居竹篱茅舍也能品咂出别样的醇美,如刘禹锡的“陋室”。再如《陋室铭》中提到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居住的人如胸怀丘壑,又能安贫乐道,蓬荜都能生出光辉。
在中国,诗意的栖居,不仅是古人的生活理想,也是当代人的精神诉求。我们所生活的当下,是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换、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的时代,城市越大,工业化、商业化的程度便愈深。现如今,城市居住环境的开发往往是以对自然的远离和对自然的过度攫取为代价的。当钢筋水泥的建筑越建越高、越建越密集,当城市居民的身体沦陷在拥堵、喧嚣、灰尘与汽车尾气中,当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枯萎成城市建构的一个机械零件,当物质的过度享用不能缓解心灵的压力与疲惫,人们不仅背离了自然的精神,也逐渐失去了欣赏自然的能力,而诗意的栖居方式已离人们渐行渐远。
让城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并非让城市变为乡野田园,也并非将田园风光简单移植到城市间,而是探索新的居住方式与城市建构,让城市在功能和结构更为合理的前提下,具有建筑美、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厚度,创建出属于现代人的宁静和谐的诗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