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更多地关注“人均”以下群体

(2011-12-16 00:13:21)
标签:

杂谈

分类: 思想理论
    在一些地方,各地“人均”的提高与绝对的贫困同时存在着,甚至有拉大的趋势。而把一个收入百万的富翁与一个低收入人群来平均,就能算出一个“中产阶层”来,这样的人均水平显然与百姓的真实收入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人均以下的低收入人群和“低保”特困家庭,在我们的社会中广泛存在。据权威数据显示,我国贫困人口总数在世界上仍排名第二,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低收入群体有2.7亿人。他们只是维持着最低的生活水平,与“人均”水平相去甚远。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认为:“只有最有利于穷人的,才是最有利于经济良性运行的。”这个观点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1979年提出的“穷人经济学”很相似。引申开来,在社会有穷人和富人的区别之后,经济学本身也注定要随之分化:穷人有穷人的经济学,富人有富人的经济学。

    从这个意义上看,各地在重视人均财富的提高的同时,发展的目光还要关注到“人均”以下的人群,通过“有形之手”的作用,帮助人均以下的困难群众得到基本的保障,如建立健全低收入价格补贴机制,完善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机制,以及解决残疾人就业、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等现实问题,政府要穷尽管理智慧,让贫困人口与其他居民共享发展进步的成果。

    总之,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在不断提高“人均”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均”以下群体的生产生活。不仅要让他们吃饱肚子,更要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所创造的“人均收入”、“人均占有”、“人均储蓄”等方面的提高,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