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治学“三境界”
(2011-12-14 15:12:46)
标签:
孔子境界千百度人不知论语·里仁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尽人皆知。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不过是说欲成大事业或大学问,必须选好起点、勤下功夫、终得成就而已。相比起来,孔子早在2500多年以前,提出治学“三境界”,似乎更能让有志于学的人刻骨铭心。
孔子治学“三境界”,即《论语》开篇那三句话。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学习本来并不是一件人人会天生感到愉快的事。《论语·雍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本来是教人潜心学习的意思,反过来,也可以用这句话来解释学习之乐。这种境界,比“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深入。它早已飘下高楼,“独上天涯路”跋涉去了。
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能够感受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孔子的吸引力、凝聚力从何而来?不仅来自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热情,更多的则来自他尊重批评、盼望诤友,来自他“过而能改”的人格魅力。是否真心欢迎批评,尤其有了一定成就之后能否继续真心欢迎批评,就成为治学的第二境界。进入这种境界,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深厚。这一步跨出去,人的胸襟气度眼界视野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这一步跨不过去,治学很难有什么大成就。
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能够感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如何对待“人不知”,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对待名誉地位利益实惠的问题。真正的知识分子,决不会一天到晚揣摩如何出名牟利,如何升官发财,走什么路子,讨谁人欢心,也决不会看不见“粉丝”追捧自己就大叫寂寞难受。《论语·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宪问》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里仁》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可见,孔子认为“人不知而不愠”,是治学的最高境界。进入这种境界,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深邃。或许没有所谓繁华,却可享受“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寂寞。有人讨论今天何以很难出现“大师”级的人物,我看,过不去“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关,恐怕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孔子提出治学“三境界”,确实是每一个有志于学的人“入道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