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诗大片《鸿门宴》的问题

(2011-12-07 23:01:28)
标签:

项羽

楚汉

《鸿门宴》

史诗大片

司马迁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两千多年前,刘邦、项羽在咸阳城外,面对亡秦那只硕大的胜利果实,用一场宴会暂时化解了迫在眉睫的矛盾冲突。而在太史公司马迁如椽巨笔的生动描述下,这场宴会不但成了史上最著名的饭局,也在中国人语库里成了阴谋、凶险的代名词。这场宴会,是一个大场面,大气象。

  最近看罢史诗大片《鸿门宴》,头脑中很难闪现出呼之欲出的精彩画面。早已对好莱坞的视觉奇观见怪不怪的中国观众,很难满足于“大”,而期待的是大场面与创意和故事的无间配。《鸿门宴》大场面的打造仍停留在烧钱层面,尚未上升到与创意和故事无间配合的高度。很多打斗场面的设计,常给观众带来似曾相识之感。

  此外,格局也是个问题。《史记》中的“鸿门宴”之所以流芳千古,在于它是项羽命运的转折点。司马迁着力刻画了项羽和刘邦截然相反的性格:项羽是大英雄,有大气魄,但缺乏政治家的精明与厚黑。与之相反,刘邦不是英雄,也没有豪杰的气魄,但他的厚黑与精明,不仅成就了自己,还开启了雄汉的盛世。这是司马迁告诉我们的历史。

  在电影《鸿门宴》中,编导的巧思在于用棋局代替了饭局。按理,鸿门宴有没有喝酒、吃肉,这件事本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宴会上,各自人物的性格是如何呈现的。这是《鸿门宴》改编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可惜的是,编导过度强化了军师范增和张良的能力,削弱了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展示,牺牲了《鸿门宴》中最精妙的内容。这种牺牲加上仓促压缩而成的楚汉争霸,让项羽的败局显得唐突而不合逻辑。

  综观《鸿门宴》,之所以把司马迁的大格局改小,原因在于导演没有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史诗大片的创作需要大胆,这毋庸置疑,但也需要有自知之明,否则,可能在“失事”的同时,也未能“求似”。肆无忌惮地用现代人的眼光架空历史的同时,能够显露的,仅仅是创作者自身不够大的格局。

  最后我要说,史诗大片努力的方向,只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