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沙漠文明

标签:
毕鲁图巴丹吉林沙漠农耕文化沙山3d杂谈 |
分类: 旧事窗 |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2011-11/29/08/hwblytdb29c002_b.jpg |
冬日一个早晨,我们开始向着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进发。车子行走了大约30分钟,我们看到了第一个湖泊——神奇秀丽迷人的巴岱海子。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毕鲁图,一座被称作“沙漠珠穆朗玛”的高大沙峰前。毕鲁图,是世界沙漠的最高点,海拔1617米,比撒哈拉沙漠最高峰阿尔吉利亚沙峰还高出70多米。攀登上毕鲁图,站在最高处,茫茫沙海尽收眼底,莽苍沙漠仿佛一片睡去的海,惊涛骇浪都熄灭在时间里,在安谧恬静中屏住野性的呼吸!在毕鲁图大沙山的周围可见大小7个湖泊,像撒落的串珠,湖水倒映着蓝天,神奇犹如仙境。
在毕鲁图湖东侧一块较为平缓的沙坡上,我们发现许多散落的细石器和陶片,包括泥质陶和夹砂陶,灰色的红色的或者红褐色的陶片俯拾即是。此前,考古学者曾在遗址南缘发现一枚较为完整的石质印章,这可能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古老的印章,被有关专家戏称为“中国第一印”。
古人在沙漠是怎样生活的?有关专家给出的解释是,虽然阿拉善的沙漠形成于7万年前,但后来沙漠里出现了许多湖泊,这些湖泊周围有湖滩草地,有了绿洲和土壤,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因此出现了农耕文化。据专家推测,沙漠地带的遗址遗迹从公元前近千年一直延续下来,农耕文化曾经有一个非常繁盛的时期。2007年,在一次沙漠穿越活动中,曾有人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扎哈吉林地区发掘出一个完整的陶鬲,专家判断其为东周早期的器具。2000多年前鲜活的人间烟火被带到了今天,这些都得益于沙漠所具有的特殊的埋藏环境!
离开毕鲁图,继续向前走,我们来到了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最为神奇的庙海子,也称“苏敏吉林”。在陡峭的沙山下有一处湖泊,湖畔是拥有250年历史的巴丹吉林庙。沙漠深处的古庙,神秘肃穆,暮诵晚祷,香烟缭绕。最神奇的还是那汪湖水,其侧有一泉眼,闻声而动,名为“听经泉”,据说这泉只要听到喇嘛们的大声念经,便会有泉水涌出,于是我们站在湖畔大声呼喊,神泉果真有感应,股涌不止,呼唤声于是此起彼伏,回荡在大漠深处。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2011-11/29/08/hwblytdb29c005_b.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