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鼎新,松木桥

标签:
潘鼎新松木桥人生自古谁无死自古英雄出少年革命军杂谈 |
分类: 旧事窗 |
这地方还叫松木桥,一百年了,也许更久。这溪就叫松木溪,蜿蜒而来,潺湲流去,溪上仍然还有一座桥,可早已不是松木的了,而是水泥钢筋撑腰的石拱桥。那些象征农人风骨、凸显乡村风韵的松木呢?同行的朋友笑着说,早在辛亥那年被潘鼎新抽去造船闹革命去了。我知道,朋友纯粹是调侃,不过这并非不可能,那一场改朝换代、改天换地的革命,热血男儿连命都不顾了,还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呢?光阴荏苒,眨眼百年,如今桥也非那时桥,水也非那时水,惟有溪流依旧一路东南,默默注入华容河。我仿佛看到那条也称沱江的华容河里,一艘艘木船满载着华容义军穿过洞庭湖,驶入长江,朝着武昌进发……
潘鼎新(1884—1943),原名潘毓,亦名平界,字竹溪,湖南省华容县松木桥人。自幼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起义失败后,他辗转去日本,入士官学校学习,加入同盟会,并改名鼎新,以名明志,立誓革故鼎新,推翻清朝统治。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一段文字时,我真的被震撼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真是一点不假。我只想,当年潘鼎新策划革命,奋不顾身,及至漂洋过海,只为革故鼎新,也不过“弱冠”之年,一个小青年,一介穷书生,竟敢向一个封建王朝执戈叫板,何来如此胆略与坚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透过时光烟云,在历史的屏幕上,我看到了一个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潘鼎新。
潘鼎新一生矢志革命。辛亥年他率部驰援武昌,参加汉阳保卫战,受革命军总司令黄兴直接指挥。潘公最终被捕入狱饱受苦刑,竟被折磨致精神失常。1943年,受尽折磨的潘鼎新黯然辞世。
这地方还叫松木桥,一百年了,也许更久。这溪就叫松木溪,蜿蜒而来,潺湲流去,溪上仍然还有一座桥,可早已不是松木的了,而是水泥钢筋撑腰的石拱桥。那些象征农人风骨、凸显乡村风韵的松木呢?同行的朋友笑着说,早在辛亥那年被潘鼎新抽去造船闹革命去了。我知道,朋友纯粹是调侃,不过这并非不可能,那一场改朝换代、改天换地的革命,热血男儿连命都不顾了,还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呢?光阴荏苒,眨眼百年,如今桥也非那时桥,水也非那时水,惟有溪流依旧一路东南,默默注入华容河。我仿佛看到那条也称沱江的华容河里,一艘艘木船满载着华容义军穿过洞庭湖,驶入长江,朝着武昌进发……
潘鼎新(1884—1943),原名潘毓,亦名平界,字竹溪,湖南省华容县松木桥人。自幼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起义失败后,他辗转去日本,入士官学校学习,加入同盟会,并改名鼎新,以名明志,立誓革故鼎新,推翻清朝统治。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一段文字时,我真的被震撼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真是一点不假。我只想,当年潘鼎新策划革命,奋不顾身,及至漂洋过海,只为革故鼎新,也不过“弱冠”之年,一个小青年,一介穷书生,竟敢向一个封建王朝执戈叫板,何来如此胆略与坚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透过时光烟云,在历史的屏幕上,我看到了一个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潘鼎新。
潘鼎新一生矢志革命。辛亥年他率部驰援武昌,参加汉阳保卫战,受革命军总司令黄兴直接指挥。抗日中,潘公被捕入狱饱受苦刑,竟被折磨致精神失常。1943年,受尽折磨的潘鼎新黯然辞世。
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我伫立松木桥岭上,抬头北望,一条弯弯曲曲的千年古驿道如今面目一新,灰色的水泥路像一条巨蟒爬进东山,再往前走,就会跨越长江,穿监利,过洪湖,走向武昌。这种沧海桑田的“鼎新”之变,不正是当年潘公想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