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对“小康”的释义
(2011-11-02 17:11:35)
标签:
大同楷体gb2312小康礼记·礼运 |
分类: 知识窗 |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在这里,小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而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称之为“小康”。《礼记·礼运》上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这里描绘的是在夏禹、商汤及周朝初期出现的盛世。
而所谓的“大同”是指儒家所描述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指的是人类最终达到的理想社会。《礼记·礼运》中是这样表述“大同”含义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康”只是“天下为家”的社会模式。在这种社会里,仍然存在私有制和等级制,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和行为准则是“礼”,贤能当道,充满仁爱,人得其所,实质上反映了阶级社会形成后的社会特征。它对宋明时期的一些思想家有过一定影响,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继承了这种思想,把它作为划分社会形态和历史发展阶段的依据,把升平盛世称作“小康”。
从上可知,古时的小康社会是指比“大同”低一层次的理想社会模式。
而现在所说的“小康”,一般是指人们的生活比较富裕,社会各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
随着历史时期的不同,今人理解的小康水平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说在解放前,人们把“小康”理解为“中农”的生活水平;而在解放初,把小康理解为“二亩地、一头牛”;而到了20世纪末,把“小康”表述为:世界范围内的中等富裕水平,比1980年有很大飞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这即所谓的“总体小康水平”,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 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和“全面小康水平”。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用“小康”这个词,十分形象地描述了未来我国将要出现的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家庭经济生活比较富足的喜人景象。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中。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