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缑氏镇陈河村)。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长安玉华寺,葬于白鹿原。玄奘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104—187)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
玄奘13岁出家,遍读佛经,深体宗旨,为佛家事业贡献一生。 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玄奘周游各地,遍访高僧。他发现既有经论之义或隐或显,不免有所出入,令人不知所从。于是决心西行求法,以弄明白众多的疑问。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时年28岁。当时的政府明令不许百姓私自出国,各主要道路关隘的稽查很严,然而玄奘意志坚决,终得偷出国门。经过哈密、高昌、龟兹,越天山,至素叶城,出铁门,渡缚刍河,越大雪山,进入北印度。当他渡过八百里沙漠时,曾有四日四夜无一滴水入口,历时4年,最后终于西行数万里到达印度那烂陀寺。
玄奘在印度受到各国的欢迎和礼遇。当时印度东北的摩竭陀国、西南的摩腊婆国两国最重学术,而以摩竭陀国的那烂陀寺为当时最大的佛教大学,约2万多人,大师荟萃,玄奘在此居住5年,跟从戒贤法师受学,屡次参加宗教辩论大会,与婆罗门教等论师辩论获胜,声誉日隆,升任那烂陀寺副主讲。
东印度迦摩缕波国国王拘摩罗王慕名遣使来请,玄奘到达该国时,国王率领群臣迎拜赞叹。戒日王也闻名来请,拘摩罗王便偕同玄奘来到曲女城,戒日王非常高兴,召集各国僧侣在曲女城召开辩论大会,5印度18国国王全都列席,3千多名大小乘高僧、2千多位婆罗门等教徒,以及1千多位的那烂陀寺寺僧,全都参与盛会,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辩论大会"。玄奘受请为论主,登上宝座,称扬大乘佛教,他说:"如果我所说的有一字无理,谁能发论折服的话,我愿斩首谢罪。"从早到晚,连续18天,他高坐宝位,发挥宏论,大众无一人敢与其辩论。散会时,各国国王都送珍宝,玄奘一概辞谢。依照印度的通例,凡是辩论胜利,便乘象出巡,以示荣耀。于是,戒日王礼请玄奘乘象出巡,并遣人执旗前导巡行,将大会盛事宣告于众,这是有史以来国人在印度的最高光荣。由于玄奘受到戒日王的推崇,戒日王便与中国通使,因而有王玄策3次出使印度的事。以后玄奘在印度又周游各国,巡礼佛迹,游历以佛教壁画、雕刻等艺术闻名世界的南印度阿姜塔石窟等地之后,携带经、像、舍利等,经由疏勒、于阗归国,于贞观十九年5月返抵长安。
玄奘的西行求法,往返共历17年,行程达5万里。玄奘的取经,大大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并为佛教在中土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唐太宗召见玄奘,敕住弘福寺,与弟子窥基等人专心致力于梵文经典的翻译,历经19年,共译出经律论75部,总计有1335卷之多。所译经典数量庞大,不但惊人,而且译笔信实,讲究逐字逐句符合原典的忠实原则,杜绝古代译经家信笔直译的翻译手法。因此,后世的译经家把玄奘以前所译的经典称为"旧译",自玄奘之后所译的经典称为"新译",同时尊他为中国佛教史上的4大译经家之一。在他所译的经典之中,大多是唯识经论,玄奘也成为中国唯识宗的初祖。中国佛教经过法显、玄奘等人的西行求法,穷本探源,已得佛教的全部精义,从此佛学也日益昌盛于中国。
玄奘归国后,将沿途各国的风土习俗以及政治、历史、宗教上的遗迹轶闻,写成《大唐西域记》12卷,所记印度情形,在各种印度游记的著作中,最为详细,堪称是中国第一个印度通。同时,他把"天竺"的名称改译为"印度"。书中所记印度地理的概要,极为精到,很能描绘出印度真实的轮廓。可以说,印度佛教不但影响世界各国的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很大。其他如绘佛画、塑佛像、建寺塔、做道场、放焰口等,也同样使中国的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艺术有着创新的发展。总之,这部被译成多种文字而闻名中外的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记》,为研究中亚、南亚史地和社会风俗以及中西交通史、文化关系史等,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伟大的译经家,开辟中国译经史的新纪元,同时他还积极讲经弘法,热心佛教教育,门下人才辈出。玄奘的译经传教,使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佛教的中心,日本和韩国的僧侣也纷纷投到玄奘门下,再把中国佛教传到各国。
链接
玄奘西行求法的经过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贞观10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3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1千6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5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5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玄奘返祗长安的时间是贞观十九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