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心中的日月
(2011-09-26 21:37:00)
标签:
詹姆斯·希尔顿香格里拉噶丹松赞林寺失去的地平线《格萨尔王传》 |
分类: 东西南北 |
|
|
巨大的深蓝色天幕当背景,白云变戏法般在瞬间变幻出万千姿态。远处巍峨的雪山高高耸立,闪烁着银色的耀眼光芒。青翠的草地如毛绒绒的绿毯铺向天边,不知名的野花开的繁盛绚烂,散布在草原好似天空中的繁星点点。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喝水吃草。
这是在哪里?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这就是美籍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1933年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描绘的一片逍遥自在的乐土、一个安宁和平的理想国,名叫香格里拉的地方。不过,香格里拉究竟在哪里,始终是个谜。1997年,中国云南迪庆通过多方调研论证,向世界宣布迪庆就是香格里拉。遂于2001年将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中甸更名为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地处“三江并流”腹地,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县份。素有“高山大花园”、“动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
詹姆斯·希尔顿在《失去的地平线》中描述,这里是“人间最殊胜的地方”。迪庆在藏语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香格里拉则在藏语中意为“心中的日月”。
美丽的地方,美妙的名字,神秘的色彩,诗意的渊源,这一切完美的结合,使香格里拉如同一枚尘封已久的宝石,璀璨夺目,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在这里,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的旅游,最大的感受是,无需劳神费力辗转奔赴哪一个景点,眼前处处都是美景。天地间,任意可见一幅幅摊开的色彩浓郁笔墨酣畅的风景画。
出香格里拉县城以东35公里,就来到了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乘旅游大巴顺山路蜿蜒而上,目及之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山上的松树、杉树、栎树身上垂挂披拂着许多淡绿色形似网状的绿衣,使树木看起来古朴又增婀娜,雄壮又添飘逸。据导游介绍,这是附生体的松萝,对环境要求极高,空气稍有污染便会萎死,人称“环境监测器”。这里松萝密布,蔚然成景,足见空气清纯。十多分钟后,下车沿着幽静的湖畔栈道前行,绿翠掩映中,碧塔海渐渐露出它娇羞的面容。
这里四周群山环抱,湖水澄澈碧蓝,湖面安谧恬静,碧塔海好似哪位仙女匆忙中不慎遗失的一面宝镜。青山绿树倒映水中,湖光山色融为一体,让人不禁迷惑,分不清究竟哪是山哪是水?层层叠叠的白云映在水中,使天上的云朵看起来也似水中刚洗过一般,湿漉漉挂在半空。悠然前行,平静的水面忽然浮现一座岛屿,岛上林木茂盛庙宇隐约。小岛虽小,但植被丰富物种俱全,被称为“植物基因库”,极具科考价值;庙宇则传是《格萨尔王传》中姜岭大战转败为胜的姜国为感念碧塔山神护佑所建。为了保护小岛,至今未对游人开放,只能隔湖远眺,因此更增几分神秘。
来到藏地,不能不看藏传佛教寺庙。香格里拉县城以北5公里处的噶丹松赞林寺,是云南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整座寺庙依山而建,外围是坚固厚实的城垣,扎仓和吉康两大主殿高高矗立,位于全寺中央,百余间僧舍、活佛净室高矮错落、左右簇拥、层层拱卫,尤显主殿雄伟与轩昂。来到寺庙前,恍然“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后来得知,这里完全仿照拉萨布达拉宫格局而建。
与印象中汉传佛教寺庙隐遁山林、烟雨楼台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噶丹松赞林寺在蓝天丽日的映衬下,自有一派流光溢彩、金碧辉煌、庄严华美、热烈恢弘。
香格里拉的自然质朴、悠远宁静、安然和谐,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藏民们,是他们心灵和生活的真实写照,香格里拉是他们生命的徜徉地,是他们终生守望的“心中的日月”。而对于我们这些不远万里冒昧闯入的游人,香格里拉已成为“遂迷不复得路”的桃花源。(王艾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