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是传统诗词音乐美的主要因素。旧体诗都是押韵的,它通过韵脚的呼应,造成一种回环的乐感美。
声,指声调的平仄变化。平,指平声,含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与入声。上古无上去。黄季刚曰:“秦汉以前只有平入。”魏晋以后始分上去。南齐永平年间,沈约、谢朓、王融、周颙以四声八病论诗,乃有平上去入四声之目,遂为定制,益显汉语之美,乃得风行天下。到了唐代,才探索出了一套雅俗咸宜的平仄变化之程式,千余年来一直流行,至今不废。
前人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可视为入门的要诀。五、七言律诗、绝句的平仄,关键在于二四六字(五言二四字)的安排。
1、一句之内平仄相间
就是说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彼此不同。如果二字仄,四字必平,六字必仄,以相区隔。例如李白的《下江陵》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二四六字为平仄平。韦庄的《台城》,首句“江雨霏霏江草齐”二四六字为仄平仄。这种平仄相间的规律是必须遵守的。
2、一联之内平仄相反
诗的上句与下句合在一起叫一联。拿绝句来讲,一、二句是一联;三、四句是另一联。上下句之间的平仄必须相反。如李诗二句之“千里江陵一日还”,韦诗二句之“六朝如梦鸟空啼”皆与其上句相反。
3、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相粘,即相同。具体说上联的下句与下联的上句(即二句与三句)二四六字的平仄应当相同。如李诗之“两岸猿声啼不住”,韦诗之“无情最是台城柳”,皆与其上联平仄相同。至于第四句,则属于第二条范围,按“一联之内平仄相反”的规定安排。
当然“一三五不论”不是绝对的,有三种情况必须变通,这就是:避三平、避孤平、讲拗救。
三平是指句末三字不能连用平声,即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不可用平声字,否则会出现平平仄仄平平平与平仄平平平之句型。
避孤平,是指仄平脚的句式中七言第三字、五言第一字必平。否则除韵脚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成孤平了。
讲拗救,则是针对某种破格句式的补救方式。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于律六字当仄而平,故于五字当平处改仄声,以救其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