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能“奢侈”地幸福
(2011-09-02 16:54:04)
标签:
《扬子晚报》
苏霍姆林斯基
义务教育法
赏识教育
别将
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学生必备的知识,而且也在于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邀请一干名人谈幸福、说奋斗,无可厚非,但千万别将幸福庸俗化,别将奋斗急功近利化。否则,幸福恐怕难有感染力。
同时,幸福要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就现实而言,幸福对一些孩子,可能还是太奢侈。比如,失学儿童。
有学上,比没学上要幸福,但有时候,上学也痛苦。如果说孩子的幸福像一个沙漏,那么在作业、辅导班、名校目标的层层压迫下,幸福的沙子正在慢慢流失。且看孩子们的抱怨,“开学了,学校的、补习班老师的作业多得要死”,“不幸福!兴趣班太多,怎么上都上不完!”(《扬子晚报》8月31日)应试教育之下,谈论幸福确实太过奢侈。
那么,幸福到底何时来敲孩子的门?相关专家拟了一些幸福守则,如睡眠时间更长一些;老师上课上得有趣些;作业少一些,考试少一些;赏识教育,让孩子增强自信;有爱并可以享受到爱——父母、老师、长辈、朋友、社会……这些有的需要孩子自己做到,有的需要老师做到,有的需要学校做到,但如果没有体制改良,孩子的幸福就犹如沙上筑塔。
童年的幸福是儿童一生幸福的开端,童年的不幸是儿童一生不幸的源头。在义务教育法已实施整整五年的今天,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开心上学、幸福学习,当不再成为奢侈的梦想。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