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时节话中秋
(2011-08-31 00:27:38)
标签:
嫦娥莲花宋体中秋节八月十五 |
分类: 知识窗 |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中秋节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据史料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在中秋时节,贵族和文人学士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唐代初年,这种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是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因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吃月饼是中秋节最突出的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月月饼是颇为相近的。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 ”、“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在历代中,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入月宫、玉兔捣药、玄宗漫游月宫等之类的神话故事,可以说是流传甚广,家喻户晓。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传说也种种,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戚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