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人合一与中庸之道

(2011-08-29 16:35:22)
标签:

达道

中国

中庸之道

天人合一

《中庸》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在宋代就完备起来了,完备的表现是把人性与天理合而为一。

    宋儒最大的特点是重视教育,要求人们对儒学要笃学践行,不尚空谈。重视教育就需要找出理由来,这理由就是“天理”。天是最高的理,人类万物的品性都是天赋予的。宋儒把人性与天理结合起来,是通过诠释《中庸》进行的。

   《中庸》开篇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者也,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品性是天(自然)赋予的,人顺着自己的品性生存发展就是道。人不能离开道,能离开的就不是道了。因此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要十分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因为没有比隐蔽的事更容易被人发现的了,没有比最微小的事更容易显露出来的了,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要谨慎小心,不要无所顾忌。各种感情和欲望在没有发出来时,要控制它,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有守中的定力。在感情和欲望发出来时要有节制,要保持平和的态度。守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平和是天下通行的准则。每个人都能做到守中与平和,也就实现了立本达道,那么天地就各安其位了,万物就能在其中发育生长了。这段话把由“天人合一”推演而为中庸之道的道理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朱熹联系实际讲解怎么践履“中庸之道”。他说:“人为物诱而不能自定,则大本有所不立,发而或不中节,则达道有所不行。大本不立,达道不行,虽则天理流行而未尝间断,而其在我者或几乎息矣……敬义夹持,涵养省察,无时不用其戒慎恐惧,是以当其未发而品节已具,随所发用而本体卓然,以致寂然感通,无少间断,则中和在我,天人无间,而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育,其不外矣。”朱熹的意思是“中”与“和”在人,不在天。而人若是受到物欲引诱,不能守中,没有节制,大本就不能立起来,达道也行不通。假如这样,虽然天理照常运行,但是在人身上它已经熄灭了。所以要践履中庸之道,必先在人身上花气力,就是通过修身、敬义、涵养省察,无时无刻不畏惧天理,这样在人的情欲还没有表露出来时,人的品节已经有了;发出来时,人的天赋本性卓然而立,这就做到了“中和”。人做到了中和,天地也就各安其位,万物也就自然生长了。

    这种由天人合一衍生而来的中庸之道既是人类极高的道德修养,也是很完备的学说。因此人们做人做事,先要“致中和”,然后才能事有所成,人安其所,社会和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