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
(2011-08-19 17:42:19)
标签:
终身学习
20世纪60年代
专业知识
学习型组织
之乎者也
杂谈
|
分类:
思想理论
|
古有“学然后知不足”的名言,今有“愈学习愈发现自己无知”的警句。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建设如潮涌动的时代环境下,知之不多者,不学不行;而知之多者,也同样不能懈怠。
强化“学无止境”的意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把人所掌握的知识比作一个圆,圆内是已知的,圆外是未知的,已知越多,圆周越长,接触不曾知晓的知识也越多,因而也就越发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有一句常言叫“无知者无畏”。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半径很小,不知道的领域很多,因而做事才胆大妄为、蛮撞一气。真正做学问的人,在学习上不会自满自足,而是学得越多,越觉得无知,越觉得需要学习。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强化“知识恐慌”的意识。以时代的眼光和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就会发现“知之多”永远是暂时的,今天的了如指掌,明天就可能是捉襟见肘。据统计,人类科学知识总量在19世纪50年翻一番,20世纪后期5年翻一番,进入21世纪则变成了三两年翻一番。工程技术人员所学的知识,也以每年7%到10%的速度老化;在高技术领域,知识老化的速度已经达到每年15%到20%,今天人类掌握的全部知识,到21世纪中叶,真正有用的可能只剩下1%了!面对这种历史大趋势,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的观点。因此,必须树立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意识;树立只有毕生,没有毕业的理念;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紧迫意识,抓紧学习、终身学习,这样才能跟上时代飞速发展的车轮。
强化“学贵在精”的意识。“知之多”是必要的,但“知之精”、“知之深”更重要。如果只是津津乐道那些浅层次的、表面上的“多”,甚至热衷于用“多”来包装和炫耀,而不肯在深层次上下工夫,那些表面知识是没有多少用处的。我们知道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知之不谓不多,张口就是之乎者也,一个“回”字会四种写法。但就是没有一门精通的专业知识,什么也干不了。我们身边有不少这样的同志,什么话题都能侃侃而谈,但一论专业知识就捉襟见肘。这种所谓的知识多不是真多。只有把那些最需要的知识学深学透,这种知识“多”才有价值。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