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渤海,还伤得起吗?

(2011-08-18 14:26:45)
标签:

陆源

渤海

海洋环境

化学需氧量

生态环境

杂谈

分类: 东西南北


  备受关注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至今仍未收尾,甚至出现新的漏油点——原油油花从脆弱的地缝中持续溢出,罕见的事故原因似乎让石油大鳄们都束手无策。在国家海洋主管部门要求的8月31日限期之前,作业方能否彻底封住溢油点,人们正焦急等待。

  肇事的是国内最大的海上油田,此次溢油事故也再次敲响渤海环境保护的警钟。渤海上承海河、黄河、辽河三大流域,下接黄海、东海海域,是一个半封闭的内海,也一直是环境质量最恶劣的海区。由于环渤海区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关乎人民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基础,再难也要“治渤”,这是一个不争的共识。

  与此同时,渤海溢油、海冰、赤潮、水母等海洋环境灾害与突发事件频发,不断威胁着渤海海域生态安全和公众用海需求。频繁发生的重大环境灾害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溢油灾害,近年来发生的规模和趋势都呈上升状态。

  渤海环境依旧十分脆弱。尤其是在新一轮海洋开发高潮的压力下,海洋环境风险日益加大,海洋生态灾害持续增多,渤海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正在积聚。

  专家认为,根据近年我国近岸海域发生的溢油污染事件统计资料,船舶泄漏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是造成海上溢油污染的两大主要因素。随着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入海船舶数量迅猛增加,渤海已成为我国沿海船舶溢油污染事故的高风险水域,特别是重特大船舶溢油污染的风险增大。

  同时,渤海目前已投产海洋油气田24个,海上油气生产平台209个,海底输油管道1000余公里,海上石油勘探开发设施逐年增多,部分设备老化,溢油事故发生概率也有所提高。

   专家指出,渤海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目前,渤海近岸海域水质尚未稳定改善,2010年Ⅰ类和Ⅱ类海水仅占55.1%,比2009年下降16.3个百分点。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在此次联席会议上指出,2009年入渤海主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32.57%,比2005年增加2.27%,总体达标水平仍较低,要实现规划提出的2015年达到60%的目标,需要下更大决心。

  国家海洋局在全面监测的基础上评估了各类污染物入海量,结果表明:渤海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有可能被低估,各类污染源的化学需氧量入海总量可能达300万吨以上。虽然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量比2005年明显减少,但陆源污染物入海量总体呈波动变化。

  近年来,渤海沿岸河流入海径流量总体减少,成为导致渤海盐度升高、河口生态环境改变、海洋生物产卵场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渤海在2008年8月的低盐区面积比2004年同期减少了70%。低盐区面积减小将影响海洋生物种群的补充能力,对水交换能力弱的半封闭渤海生态系统形成危害。

  渤海一直是我国赤潮灾害高发区,近年来又出现新型海洋环境灾害——水母暴发,这些都昭示着渤海海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导致渤海生态环境退化、环境事件多发的主要原因,除陆源排污以外,当属海岸带超负荷开发和围填海。与水环境对渤海生态的伤害相比,围填海更快、更直接也更彻底地让自然岸线和滩涂湿地大量丧失。近年来,渤海海域围填海面积不断增加,滨海湿地面积锐减,近岸海域生态破坏严重。2009年围填海面积达90多平方公里,比如辽宁双台子湿地本世纪初面积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2/3以上。

  由于围海造地、环海公路建设、盐田和养殖池塘修建等开发活动,渤海大量滨海湿地永久丧失其自然功能,或者成为生物群落较为单一、生态功能较为低下的人工湿地,湿地生态功能、社会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渤海近岸污染加剧,渔业资源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均与湿地面积萎缩存在一定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