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幸福 分享幸福
(2011-08-08 18:30:57)
标签:
法国蛋糕欲望生活状态感受 |
分类: 思想理论 |
|
|||
什么是幸福?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解释,甚至一万零一种解释。一个饥肠辘辘的饿汉看到一个馒头,他可能会用手上的宝石来交换馒头。因为此时此刻那个馒头比他手上的宝石更能让他感到幸福。反过来,你若请一个亿万富翁吃山珍海味,反而不如请他在乡下吃土家菜让他觉得更有滋味。 可见,“幸福”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词语。我认为,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人们对生活经验的主观感受,当然也是一种生活价值的评价。相对于每个生活的个体来说,幸福是真切的。当你感到了一种舒适感、一种成就感、一种特别的快乐、一种称心如意的感觉,那就是幸福。英文把幸福叫“Happy”,这个词最早源于希腊文,是“好生活”的意思。什么叫“好生活”?亚里士多德说,所谓好生活就是值得过并且过得称心如意、有成就、有满足感的生活。这样一种好日子,天天都让你感到很舒心,没有烦恼,用现在年轻人的话来说,就是你天天都感到很“High”,那你当然很幸福。 人们的欲望实际上是没有止境的,不是我们自己不想停止它,而是欲望本身是一个永动机,停不下来。人的欲望就是这样。每一个人的欲求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对满足欲求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幸福观念不可能一致。 幸福是一种可以评价的状态。从社会或从人际的角度看,幸福是一种可以观察、可以评价的生活状态。虽然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不一样,但是外人和旁观者还是可以观察和评价的。幸福可以从社会层面和人际层面相互比较,正是由于这种比较,才有幸福感受和体验的不同,反过来我们也拥有对痛苦和不幸的感受体验。我们人类比其他动物优越在什么地方?优越在我们是有情有义、有意识感情的社会人。法国诗人哲学家居友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每一个人都有多于自己的快乐所需要的微笑,也都有多于自己的痛苦所需要的眼泪。”我们能够跟他人一起同悲共乐,为他人之乐而乐,为他人之悲而悲,这就是人类社会。 正是由于这点,我们整个社会可以对每个人的生活做出评价。这种评价有什么作用呢?有人可能会说我过得好不好关你何事?这是不对的,不要拒绝别人的评价,哪怕是否定的、消极的评价。张三说你最近怎么可怜兮兮的,李四说你最近的脸色不好,虽然听起来不好听,但这都是表示一种关切,假如什么时候没有人理你了,你就惨了。当然这不包括那些恶意的讽刺、诽谤,或者是阿谀奉承。对于别人的评价,我们不能光听好话,更不能不听别人的话。这是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 我们对幸福的评价必须要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在什么地方?在于整个社会的生活状态,从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到人们的福利待遇。比如说基本生活条件,衣食住行等,还有基本的福利,医疗教育等。西方人有一个对“幸福”很好的感受,就是生活是称心如意的,无需为生活的基本要素焦虑,就是说,我今天不用想着明天有没有米下锅,后天还有没有煤气等等。 如何创造幸福?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常常把创造幸福和幸福本身混淆起来,幸福是一个目的,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手段去实现它,这个目的的意义就等于零。目的必须达到才会有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但有人常把手段当成目的。譬如,钱是实现幸福的一种价值手段,但是有了钱并不一定有幸福,而且在赚钱即创造幸福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两个问题:一是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很痛苦的过程。成功有时是偶然的,但大多数人的成功却充满艰辛,我们去读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比如,李嘉诚先生或者霍英东先生的传记,你就会知道他们赚钱的过程,或者说创造幸福的过程充满着艰辛。所以,你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中彩票、赌博等偶然方式上,你必须找到一个持久恒定而且合理有效的方式。所以,创造幸福要理性地根据自己的能力找到一种适合于自己,并且能够成就自己事业和生活的方式。第二个问题是要学会掌握赚钱或者成功的本领,当然还要有机遇和把握并实现机遇的能力。创造幸福要有创造幸福的条件和能力,社会如此,教育如此,每个人自己也是如此。你要选择最适合自己、成就自己的方式、道路。你自己能干什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付出多大努力,你便配享什么样的幸福。 创造本身就是幸福。很多人把创造幸福过程中的痛苦和艰难视之为不可忍受的不幸,其实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等到人到中年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活中幸福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回忆。人生中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是一种幸福,而回忆是否丰富同你的生活是否富于创造性是直接关联的。如果你什么都没有创造,你的回忆就会很苍白。你做过什么,你走过几条路,趟过几条河?假如你的生活很苍白,很空洞,老了以后没有东西可以回忆,是一件很不幸的事。现在有的人非常急躁,就是因为过去的生活太简单,人的生活越单调,情绪就会越急躁。所以,一个人的克制力,一个人调整生活的能力,与他的生活经历是成正比的。经历了痛苦才能珍惜快乐,经历了严寒才知道春天的温暖,才懂得快乐和幸福感受的珍贵。心理学有一种说法,心理落差越大,记忆越深刻。 要学会享受幸福。如何享受幸福是现代人特别是我们中国人面对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过去,我们最痛苦的是做不成蛋糕,或者蛋糕做不大,就是不会创造幸福。现在,我们最痛苦的是蛋糕做大了却没有分好,不知道怎么分享这个蛋糕。也就是说,我们会创造价值了,但还不太会享用价值。蛋糕没有分好,有些人撑死,有些人吃不完,丢到马路上,丢到垃圾桶,另外一些人却吃不饱,吃不到。最最痛苦的是,蛋糕做大了,做好了,忘记吃了,结果被邻居拿走挥霍了。现在美国人就在吃我们的蛋糕,美国人消费用中国人的钱。这是我们中国人现在最痛苦的事情。 如何享受幸福,看起来是个人的事,但更多的是社会的事,我刚才说我们这个社会现在还不会享受幸福,把蛋糕做大了却不知道怎么分着吃,而且最痛苦的是做好了放在那还没有吃,忘记吃,结果被别人拿去吃了。有的工作狂也是这样,一天到晚就是上班加班,创造创造,却不知道创造为了什么,如何享受自己的创造成果。 每个人对生活和价值的追求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大部分人还不会享受幸福。有了钱就花天酒地,社会风气非常不好。有的人认为,买高档化妆品、用名牌、坐豪车、吃山珍海味就是幸福,这样的幸福是很肤浅的。 幸福需要分享。分享有两个好处,就个人来说,与人分享不仅更安全,也更有幸福感;就社会的角度来说,幸福的分享程度越广泛,说明这个社会越公平,秩序越好。反过来,这个社会就不公平。比如说,社会的资源分享,少部分人垄断,多数人沾不到边,这就很麻烦。 从社会的角度上说,让公民尽可能公平地分享,或者尽可能普遍地分享社会资源所带来的幸福,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人际幸福是有比较指数的。经济学家有一个指数,如果标示贫富差别的基尼系数超过0.45,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进入不稳定的状态,如果超过0.6,社会就会处于动乱状态。因为,基尼系数超过0.6,就说明社会已然极度不公平,一部分社会公民必定要起来抛弃这个社会。 我们不会享受幸福,只知道天天做蛋糕,不知道做了以后如何吃,吃了以后再做。吃的时候也要看周围有什么人,大家都能分吃一口,不能自己一个人吃独食,这是一个社会管理艺术问题。如何才能分好蛋糕?美国著名伦理学家、政治学家罗尔斯提出了“纯程序正义”,就是如何使分配达到最公平的程序?他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让分蛋糕的人拿最后一份,他如果分得不公平,他就只能拿最小的一份。所以,他为了自己拿到跟第一个人分量一样的蛋糕,他一定要用线拉,用尺子量,分的非常匀称。这样,最后一个人和第一个人拿到的才能是一样大小的份额。政府作为分蛋糕的人就应该拿最后一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