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从政从商,首先应该“从学”
(2011-07-22 21:39:03)
标签:
体育姚明剑桥e6李宁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7月21日,是姚明正式告别运动员身份的第一天。当日上午,“球场上我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成功和快乐。现在,可以开始下一阶段了。”姚明说。
人要懂得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记者:退役后的转型,你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姚明:你需要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用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去影响别人,对我来说这都是新的方式。而不仅仅是靠球技,靠性格的感染力。我17岁念高二之后就没有正儿八经上过课,虽然社会也是个大学,但理论的基础还是非常重要。所以我需要加把劲,在这些方面多学习、多努力。
记者:为什么退役后没有选择做教练,而是成为俱乐部的管理者?
姚明:人要懂得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曾经总结过这个问题。我点拨过一些年轻球员,对他们说的很重要的一点是,无论我教你什么,不要因为我是姚明,我教的就是金科玉律,你必须从中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技术,要敢于改变你学到的东西,知道怎样去灵活运用。篮球运动员需要有独立作战的能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无法成为高水平的球员。
记者:这也是你运动员生涯非常重要的感悟吧。
姚明:我认为是的。篮球场上一秒钟里会发生很多事情,你没有办法问别人,只能靠自己。我自己的总结是“两头紧,中间松”。一头是基本功,这个东西要达到“数字化”的程度——基本动作应该非常规范。之后,你要知道怎样的技术是最适合你的,你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必须给自己留有空间。再往另一头,作为整支球队,就又需要去执行严谨的战术纪律。
未来目标
记者:大家津津乐道一些运动员成功转型的例子,比如李宁、邓亚萍。你的转型,现在人们有不少期待。
姚明:李宁转型时,大家其实并没有期待他未来会怎样。这个社会,是需要靠人不断地去探索前进的。另外,大家看到了李宁的成功,可没有看到很多人还失败了。还有一点,不管转型是从政从商,首先都应该“从学”,你看邓亚萍去剑桥那么长时间,厚积薄发,现在才可以在你们那儿(人民日报)做搜索引擎。她也是运动员里杰出的榜样。
公益事业
记者:退役后做公益事业也是你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姚明:我在(做公益)之前从来没有感受到,体育人会有这么大的社会影响,这是一种自豪感。我们除了为国争光,还有这样的价值,可以去帮助别人,让别人高兴,让他们感到温暖。球迷在电视里看我们,感觉那么遥远。(我们做公益活动时)现在那么近,虽然我们做的事很多是微不足道的,但效果更好。
这个伟大的时代含义很多,尤其对中美两国百姓来说,他们发现了对方许多可爱的地方。很多美国人都不会忘记,九年前突然出现在美国的这个“中国巨人”所卷起的那股热潮。当一尺长的春卷和带小辫的瓜皮帽随着姚明一同进入体育馆,当金发碧眼的美国姑娘们在看台上拉起“姚明,你同意和我结婚”的条幅,姚明就与很多很多与中国相关的联想系结在了一起。
美国与中国,居然由一个篮球明星悄悄拉近,这恐怕是许多对中美关系有研究的学者没有预想到的。来自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篮球运动员姚明,成为世界最大发达国家耀眼的“国球之星”,这当中又深藏着多少值得人们咀嚼多年的意味啊。
姚明是篮球场上造就的“巨人”,更是时代造就的“巨人”。姚明在正式宣布退役时表示,还会有下一个姚明出现。现在,全世界的篮球迷恐怕都不会怀疑他的预言。未来的姚明会不会像第一个姚明那样具有时代之运,会不会继续赶上下一个伟大的时代还难以断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未来的姚明们不再那么神奇,当所有那些我们现在用来展现中国形象的元素都变得不再神奇,中美民众之间的了解必定更深入、更全面,中美关系的基础也必定更牢固。期盼未来的姚明们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的道路也将会更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