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与养心
(2011-07-18 13:52:35)
标签:
长寿之乡授太子宾客归洛夜感自遣同归心口如一 |
分类: 保健养生 |
人和其他一切活物,是靠“养”得以生存和发育的。
我翻过几本养生书,发觉很多并不能给人以全面、正确的养生观,仅仅清谈健体,即如何吃、如何住、如何动、捏哪儿、灸哪儿,等等。这些基本保健或急救常识当然实用,人们了解一点有益无害。但普通人毕竟不是医生或营养专家,没必要更多地知晓这些知识,一知半解却盲目“自健”、“自救”,很可能适得其反。更重要的是,这仅仅是“养身”,实质上是养生的误导,将人们引向一个片面保健的误区。
所谓“养生”,我认为必须彻悟两个关系。
一是循规蹈矩与顺其自然的关系。养生家告诫咱们,几点入睡、睡至何时,何时锻炼、练得心跳到若干次,一顿饭吃几两米、几克肉、两饭之间如何搭配水果,一天饮水多少毫升、分几顿喝,等等,说如此循规蹈矩,方能保障贵体无虞。有科学依据,自然挺有道理。但是如此高度紧张地“养生”,事事处处比照专家之训去做,谨小慎微,精细有加,唯恐哪点不慎而祸及自身,也太累了吧?人能不能活得轻松一些?我知道,大学者周有光的生活座右铭是“顺其自然”,即不养之养。周老以他106岁尚能写作、出书的事实,验证了他独特的“养生说”的不爽。而他的顺其自然,并非放任自流,是饿了吃却不胡吃海塞,困了睡却非赖着不起,当工作则专心致志,该玩耍即潇潇洒洒游戏一回,多年前即在研究和写作之余,用人力三轮载着清雅的老伴去唱昆曲……在适应自身需求中,在快乐的生活中,无意间将“规律”融入“自然”,这“自然”便成了他的生活方式。这才是高智慧的养生之道。很多长寿之乡的百岁老人,就这么无绊少欲、该干吗干吗、硬硬朗朗地活着,从不问什么叫养生,也不刻意“养生”。
二是身与心的关系。养生不光要注重身,更须注重心。孟郊《夜感自遣》诗曰:“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雠。”为雠者,身是而心非也。白居易《授太子宾客归洛》诗曰:“病半老齐至,心与身同归。”同归者,一起完蛋也。身与心,就这么疏离着、矛盾着,也统一着、纠结着,但心永远主导着身。身健而脑“残”,无异于行尸走肉;身残而心盛,仍可发出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