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个人的人格如何发展与完善

(2011-05-28 13:12:51)
标签:

孔子

印度

人格

学问

儒家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孔子时代就有了学问的这种分野,所以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为己”的意思,不是指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说为了自己的人格,也就是学问的目的是指向自我的。完善自我,成就一种理想的人格,是学问的最终目的。“为人”的意思,则将学问的目的指向了外在或他人的认可,为了迎合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学问。

  在孔子的话语中,“古”一直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今”则为一种现实。从这句话看出,从那个年代开始,就一直存在着两种学问,一种是为了社会性需求,即为了做官、谋生的求学;另一种则为了使自己人格得以成长的求学。我们今天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只是完成了第一种功能,即求学的社会性功能。

  孔子并不反对“为人”之学,但他无疑更看重“为己”之学。所以两千多年来,“为己”之学一直被看作儒家的核心,儒家被称为“身心之学”“性命之学”,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说的。在孔子看来,如果只做“为人”之学,是缺乏根基的,容易使人生成为一座空中楼阁,这时学问反而成为生命的一种负担。而只有以“为己”为一切学问的根基,一个人才真正能够找寻到自己安身立命之处。

  在儒家的知识系统中,使自己获得一种完善的人格,不仅是首要问题,也是一个终极问题。也就是说,一切学问的目的,都要指向这个目标。“为人”之学只有指向了这个目标后,才能有自己的创造或发现。儒家对自我人格的看重,体现了这种思想体系的宗教属性,它对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关切,远远超过了对外在物质世界的关心。

  当然,儒家的“己”,并不是指一个孤独的个体,它始终与社会和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自己人格的实现,也需联系到他人人格发展。这就是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大学》中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的就是个人的人格如何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在这里,修身即是一切行为的基础,也是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家庭在这里,体现的是一种放大的个人权利,家庭美满了,自然体现为个人的成就;而国家在儒家的思想中,被想象成是一个扩大的家庭。个人在修身过程中,实现了与家庭、社会的共通和相互依赖,也完成了个人在这个共同体中的关系与角色。儒家认为,个人人格的完成,必须要通过对社会介入,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完善。

  儒家对学问和人格的发展,构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知识体系。它与西方文化认为个人人格的成长,需通过对上帝信仰不同;与印度文化远离社会的自我修行也完全不同。对于整个世界文化体系来说,这种独特的对于学问与人格的认知模式,可以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