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需要人去把握与掌控

(2011-05-20 05:30:58)
标签:

法国

吕特·费恩霍芬

美国艾奥瓦大学

巴黎索邦大学

大观园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它表达的是人的“满足”、“快乐”等多元化的主观感受。

  幸福的主观性极大,这似乎是中外研究者的共识。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教授吕特·费恩霍芬是积极心理学专家,把幸福定义为“对生活的主观欣赏”。中国古人说:“心若苦时人便苦”,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幸福感与人的文化背景有关,这是个事实。幸福不可“比”,这是个共识。大观园里的林妹妹与园外的刘姥姥,到底谁更幸福,真的很难说。“从嫉妒中解脱出来”,是美国艾奥瓦大学教授戴维·沃森的建议。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教授克劳迪娅·谢尼克提出,“不要对比自己与别人,有抱负且专心做自己的事”。攀比或有两种态度,积极的攀比“反求诸己”,过度或消极的攀比则极易沦入一味的怨天尤人,从而与幸福无缘。

  幸福似是有层次的。托尔斯泰提出了家庭的满足、事业的满足、宗教的满足3个幸福层次,心理学大师马斯洛则提出了更多、更精准的人类需求满足层次。当然,人类的生存繁衍需求是第一和基本的需求。温饱之上,人的需求便走向多元和多样。有西哲说,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似乎把幸福简单化了。幸福与不幸,都是多样的,而且二者之间,往往有一种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需要人去把握与掌控。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