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梅老翁
竹梅老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826
  • 关注人气:2,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口,怎样均衡发展

(2011-04-21 23:30:54)
标签:

中国

人口数量

经济社会

解决人口问题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res/1/20110421/1303316462984_1.jpg

                      图为近日,沈阳火车站拥挤的人群。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现阶段,人口发展失衡的问题主要在哪儿?它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多大影响?如何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总量增长、素质偏低——

  总人口每年继续惯性净增800万人左右,数量压力依然沉重;每年约有80万—120万例出生缺陷儿降生,劳动力素质低下,影响人口红利的效用

  每逢节假日,火车站摩肩接踵,飞机场人潮涌动,旅游点拥挤不堪……最令出行者印象深刻的就是“人太多了”。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我国拆除人口爆炸的引信,步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创造了人口有效控制的“中国奇迹”。然而,成就背后,中国的基本国情没变,人口数量问题依然突出。

  据介绍,1992年,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即一对夫妻一生平均生育子女数下降并维持在更替水平(国际标准是2.1)以下后,人口增速趋缓。但受人口惯性增长的影响,今后十几年,总人口每年仍将净增800万左右。本世纪上半叶,我国将先后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龄人口三大高峰。“十二五”期间,预计净增人口约4000万,总人口将达13.9亿;到本世纪30年代,人口总量将达到峰值15亿。人口数量仍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与此同时,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竞争力。

  一方面,出生人口素质亟待提升。据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数据显示,从1996年到2007年,全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约有80万—120万例出生缺陷儿降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另一方面,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人口红利的效用未能充分发挥。

  如,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服务经费投入缺乏有力法律依据,大部分社会兴办的民工子弟学校条件差、教育质量低,仍有很大比例的流动人口未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未被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

  这种分布失衡还体现在农村地区出现人口“洼地”,使新农村建设缺乏人口支撑。近年来,许多村庄已无剩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只有大批留守老人、妇女和孩子组成的“三六九”人群,新农村建设主体缺位。如果农村人口“洼地”局面不能得以改善,不远的未来,城乡二元结构或将无以立足,取而代之的将是积贫积弱的农村被喧噪的城镇彻底“吸空”。如何克服“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是广义人口均衡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十二五”规划纲要鲜明地提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并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施一元化人口管理

  人口与经济的本质关系,是人口内部结构变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变化。与上世纪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压力相比,当前人口规模和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人口结构失衡对社会发展的压力更为严重,如果不能有效应对这些新变化、新挑战,中国人口发展将遭遇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新时期人口发展的战略目标。翟振武认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表述,是对我国多年来人口调控理论与政策实践的精准概括。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人口的内部均衡,即人口数量适度、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二是人口的外部均衡,即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如何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抓手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翟振武指出,近年来,我国人口计生工作从以行政制约为主转向统筹协调,从“单一管理”转向“综合关怀+服务+管理+保障”,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关系,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关系,目标就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990年以来,国家人口计生委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打击技术越轨,整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非法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建立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的利益导向机制,从物质保障和性别文化上推进重男轻女思想的转变。

  应对人口年龄失衡的政策须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加快经济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对出生人口进行调控,在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之间寻找平衡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