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运河的故事如何让世界听懂

(2011-04-15 21:45:48)
标签:

白居易

大运河

遗产

《东京梦华录》

《清明上河图》

杂谈

分类: 东西南北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res/1/20110415/1302801489359_1.jpg

                         在运沙淮安段船闸前排队的船舶。
  

 

  作为比巴拿马运河早2200多年,比苏伊士运河早2300多年至今仍在通航的一条有生命力的运河,大运河深层的政治、经济、技术与历史价值是难以用已有的世界遗产的标准来衡量的,这是古人智慧与创造的结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向世界展示大运河的价值、讲好这条文化河流的故事并不容易。

 

  我们一直盼着中国大运河早日申遗,这条运河与所有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其它运河完全不同,它同时具备了文化线路、文化景观、工业遗产等多种价值,是真正的奇迹。

  中国的官员、专家和地方政府在大运河申遗的关键提速期却陷入一种幸福的纠结中——中国大运河的故事是如此繁杂与多元,如何让世界听得懂,每个人都有些茫然。

  选择怎样的故事形成大运河的申遗文本让人欢喜让人忧

  所谓运河,是指两条天然河流之间或与湖泊连通的人工水道。中国的这条大运河是指我国自春秋时期开凿的邗沟以来,先后在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杭州为起始的京杭大运河和从宁波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浙东运河的总称,这条有着2500年历史长达2000多公里的人工河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一直都是举足轻重的交通命脉。山东济宁以南1000多公里仍在使用的河道现在仍是北煤南运的枢纽。10万多艘船舶长年航行在运河上,载重吨高达1500万吨左右,一年的货运量能达到4亿吨,仅次于长江主干道。

  大运河这条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工程体系,不仅是当时解决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重要工程,对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更是一条不断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动态性工程,是一条不断新生、不断发展演进的运河。从两千多年前直到今天,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修河,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使用:水系在变,河道在变,水情在变,水工设施在变,治水理念在变,治水方略在变,管理机构在变,运行机制也在变。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持续演进的结果。大运河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增加,从最初的运输物资、运送南来北往的各色旅人,到输水、灌溉、防洪,一直都是中国大地上最重要的有生命的文化遗产;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正体现在这种动态的演进过程中。

  据悉,大运河的申遗文本将进行招标。除了对文本的专业性的要求,运河沿线可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也并不容易。世界都想知道最后呈现在世界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每个城市将自己与运河的故事讲好了,大运河的故事也就讲好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诗人笔下的扬州,这也是此次整体申遗的运河沿线35个城市中唯一与运河共同生长的城市。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顾风介绍说,大运河扬州段的邗沟是有历史记载的最早一段,同时扬州是隋唐运河、元大运河的枢纽城市。运河对扬州太重要了,唐朝时在扬州出城要坐船,进城到处是桥;扬州民歌的最大特点叫做“水调”,杜牧诗中就有“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而且从汉代起,两淮盐业在中国盐业史上就占有特殊地位。扬州至今保留着大量的盐商宅院、盐业机关以及跟盐业经济有关的会馆,这里云集了带着学术成果寻找盐商资助出版的学问家,带着作品来寻求买家的书画家,从而产生了“扬州八怪”这样一个书画家群体。

  河南也是大运河申遗的重要段落。“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这是白居易的《长相思》,诗中提到的汴水,即汴河,它曾是古城开封的一条生命线,也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过的清悠迷人的运河。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据说,北宋王朝对汴河的修治和管理特别重视。每年春天总要疏浚汴河口及淤浅的河道,宋太宗曾说,“东京养甲兵十万,居人百万家,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的兴废几乎和政权的存亡紧密相联。和扬州的瘦西湖、邵伯老船闸、江都水利枢纽等遗产点相比,河南、安徽两省展示大运河故事的遗产点更多的是不再通航的运河故道和地下的遗址,如商丘南关的汴河码头遗址、安徽泗县的汴河遗址。只有这些遗址还能说明白居易的相思。

  大运河全线遗产点众多,每个城市都希望自己的河段列入大运河申遗的预备名单。经过非常严格的遴选,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第三次会议原则通过了《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份预备名单包括了132个遗产点和43段河道。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陆琼说,作为一个巨大的线型遗产,大运河申遗必须遴选足够多的遗产点与河道,来全面反映中国大运河的整体价值,目前出于申报的需要又只能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一些遗产点段予以重点推进。

  专家建议大运河申遗最好先用少而精的遗产点完成申遗,成功后不断扩展新的遗产点,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日常化。这也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方法。

  中国的大运河虽然是一条历史长河,但毕竟是一条体现了古人智慧的工程,它的水利功能、设计理想以及在不断的变化中人与自然的协调才是更具国际性的故事。比如一般人都不知道山东济宁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是大运河上最具技术价值的节点,通过一系列疏河济运、挖泉集流、泄涨保运以及增闸节流等结构缜密的配套工程,科学地解决了引水、分流、蓄水等复杂的技术问题,有效保证了大运河连续500余年畅通无阻。其规划思想、水工技术和建造水平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独特创造和精湛技艺,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

  这些故事更需要好好地讲。  

  大运河申遗的故事也是中国故事的组成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五条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法国的米迪运河、比利时的中央运河的四条吊桥、加拿大的里多运河、英国的旁特斯沃泰水道桥运河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7世纪运河区。这五条运河体现的价值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都反映了运河随着技术变革和使用周期不断适应与变化的功能。这些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的过程、对技术变革的相辅相成也是其突出价值。这些运河所体现的文化附加值,如保护与管理体系、沿岸文化景观的规划、与城市的融合也是其得到一致认可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运河所附加的文化价值也得到了国外专家的羡慕。中国的问题在于,每个遗产点段都能讲出一段动人的故事,可是为了展示这些美好的故事,有的城市却对大运河进行了二度改造,间接地破坏了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正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担忧的,在一些保护区域内,影响大运河遗产本体及其景观风貌的商业开发项目还是很多,有的甚至搞统一设计、人工化、景观化痕迹明显的大规模建设工程,出现一边保护一边破坏的现象。

  大运河申遗已经创造了多项第一:从没有这么多城市一起申遗,从没有这么多部委为了申遗数次集体会商,水利部门的航道为了运河遗迹而改道,从没有如此多的专家汇聚一起,国家也从未为一个申遗项目设立专项资金,文物部门从未在申遗过程中专门制定遗产保护的法律条例,国家自上而下的推动与公众自下而上的支持从未如此统一……

  也许只有在今天,大运河申遗才成为可能,这个故事本身也是中国故事的组成部分。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res/1/20110415/1302801501437_1.jpg

                               运河水道环绕的苏州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