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金三角”
(2011-04-08 23:39:03)
标签:
索洛“金三角”鸦片湄公河三国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20世纪60年代,“金三角”地区罂粟遍地、海洛因加工厂密布,成为世界头号鸦片生产基地,每年经“金三角”贩运的海洛因占世界总量的60%左右,和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边境的“金新月”地区,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和巴西交界的“银三角”地区并称为世界三大毒源。但是,今天的“金三角”已经看不到鸦片马帮从雾气弥漫的密林中披荆而来的景象,路上多是背着竹篓从田里归来的村民,山冈上郁郁葱葱,曾遍布山坡的罂粟田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水稻、茶叶、蔬菜梯田从山坡一直延伸到谷底。经过泰老缅三国和国际社会的努力,“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占世界总量的份额已从1998年的66%下降到10%左右。
索洛有一个标志性的“金三角”牌坊,由大理石制成,高4米,门楣上有“金三角”地区的地图,上面用泰、英两种文字刻着“金三角”。站在泰国一侧的山坡上眺望三国交界处,湄公河从北边迤逦而来,分开了老挝和缅甸,而泰国与缅甸被汇入湄公河的索洛河分开。在湄公河此岸,有热闹喧嚣的游客和集市,而在河的彼岸是缅甸、老挝建立的特区,主要项目是吸引周边游客的豪华赌场。
索洛曾经在鸦片贸易中起到关键作用,为这个地区带来“金三角”这一称谓。为了展示毒品的危害,泰国建了一个宏大的鸦片博物馆。进入博物馆,首先要通过一条黑暗、阴森的地道,四周满布幽灵一样的浮雕,是那些备受毒品折磨的灵魂。大厅里,红的、白的、蓝的、黄的仿真罂粟花绚丽多姿,却令人生畏。博物馆以详实的文字、图片与实物,通过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展示了鸦片采制、贩卖、吸食过程,记载了“金三角”曾经的“黑色历史”,告诫人们远离“恶魔”。
索洛属清莱府清盛县黛东地区,黛东地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与缅甸有27公里长的边境线,包括湄占、湄发銮、湄塞、清盛等县的傈僳、阿卡、拉祜、苗族等29个少数民族村寨,山民一直以砍伐树木、种植鸦片为生。从1969年起,泰国开始推行保护泰北地区水源林区、减少山民种植罂粟和促进就业的皇家计划,通过发展替代种植,以求根除罂粟。在铲除罂粟后,派专家对当地土壤进行分析,结合不同的气候条件,改种水稻、鲜花、蔬菜、水果、咖啡等作物,同时发展传统手工业,目前生产各类产品达350多种。
除了替代种植,发展旅游业也是提升“金三角”经济水平的一条道路。这里地处三国交界,语言不同、文化各异,对游客极具吸引力。泰国特意命名的“金三角”、鸦片种植区改造的皇太后花园,还有美斯乐中国村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老挝也在打造“金三角”经济特区,湄公河对岸的特许娱乐区规模宏大。而缅甸推出了大毒枭坤沙巢穴旧址、边境第一城大其力以及湄公河三国游等活动,来来往往的游客促进了“金三角”经济的起步,这里逐渐呈现出繁荣、热闹的景象。
贫穷落后是“金三角”毒源地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施全方位的经济开发和替代发展,为当地村民另辟一条生路。禁毒是毒品生产国、过境国、消费国的共同任务,不仅需要泰老缅三国及周边国家的密切合作,还要有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参与。
但是由于部分山民缺少资金和技术,而且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易受气候影响,而鸦片最终都能卖出去,因此目前仍有一些山民跑到深山里种植鸦片。
泰国肃毒委员会副秘书长沛蓬表示,虽然“金三角”地区的鸦片种植已逐渐衰退,但其他种类毒品的贸易额出现上升趋势。泰国出现的毒品中,有80%来自清莱、清迈和夜丰颂府的17个县市,因为靠近毒品生产基地,这些地区毒品问题依然严峻,泰国将进一步强化边境地区的肃毒政策。
夕阳西下,在落日的余晖中,郁郁葱葱的群山、错落有致的房屋、苍劲挺拔的古树,和缓缓流淌的湄公河凝固成一幅美丽的油画,在薄薄的暮霭中透出些许神秘。人们盼望在罂粟真正终结的那一天,“金三角”将真正成为“黄金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