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的文明
(2011-03-05 11:46:23)
标签:
嫩江
黑土地
联合收割机
松嫩平原
乌克兰
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人间确实还有这样的地方。去年金秋十月我就去了这样一个地方,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绿油油,水汪汪,纤尘不染,天地洁净,却磅礴着生机。或者在冬天来,大雪覆盖,世界一片洁白,饱览高寒地区的风尘,可滑雪,可打猎……然而我还是庆幸能在这个时候来,见到了黑土地,见到了黑土地上的秋熟。成熟的大豆变成了铁褐色,齐刷刷黑压压,像比着尺子长得一样齐,一样高,一样饱满,在辽阔的黑土地上无拘无束、无穷无尽地铺展开来。这里的地没有边,没有界,没有形状,天是圆的地就是圆的,天是方的地也是方的,你一眼能看多远,大豆地就伸展多远。如同航行在太平洋上对海水的感觉一样,谁能估计得出海水有多少呢?
这块黑土地的中心是北纬49°,东经125°,从中国地图上看,正处在鸡头的脑部。这样的黑土地在地球上共有三块,一块在乌克兰,使乌克兰成为前苏联的粮仓。另一块在北美洲中部,使加拿大小麦居世界之首,使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农业强国。第三块就在中国东北部,松花江和嫩江平原上。见惯了黄土和红土的人,常以为松嫩平原上铺了一层黑粪。翻开的黑土,松软,湿润,在阳光下闪着亮光,如同挂了一层油。寒冷是形成黑土地的一个重要条件,经过寒冷孕育出来的绿色才能辉煌壮阔。黑土地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厚赐,有这样的黑土才会有盛大的绿色。嫩江基地没有辜负这片黑土地,在千里旷野,割豆的,晒豆的,装豆的,运豆的,一幅秋满人间的兴旺景象。
此时说是晚秋,却比关内的初冬还要冷,而且越躲在房子里越冷,一旦扑到黑土地里,则会感到一股无边的热力……一望无际的黑土,黑得纯粹,黑得油亮,黑得湿润松软,仿佛一把能攥出油来,当地人说插下根筷子也发芽。同时又黑得干净,黑得让人生出一种亲近,想在上面跑一跑、跳一跳,想在上面打滚,沾上一身黑土黑泥也不会嫌脏。黑土地的富有及其强大的生命力,仿佛能使人变得热情、单纯和高尚。我让自己感到了惊讶:为什么一见之下就喜欢上了这片黑土?也许是被征服这片黑土地的人所吸引吧!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或许应该叫战斗着3600多名特别的人,说他们“特别”是因为他们有着多重身份:他们曾经是兵,现在是农民、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工人,善观气象,懂得土壤,精通机械,每个人都能操作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拖拉机、汽车……似乎凡是有发动机带轱辘的他们就会驾驶。
黑土地的文明造就出来的人,无论他们有着多么大的本事,有着怎样的才华,成就了多么骄人的业绩,外表和骨子里都有一股真淳,一种诚厚。有着农民的朴实,工人的干练,军人的作风,知识分子的素养,像种子一样,走下去立刻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单独挑出来,都是出类拔萃的,身上背着一串荣誉,毕业于各个年代的大学生、中专生一抓一大把,功臣一抓一大把,奇才、怪才、能工、巧匠、格外能吃苦的、格外能干的一抓一大把……
他们为什么会聚集到这里,并能长期留了下来?答案是缘于对黑土的向往,被绿色所吸引。他们选择了黑土也就是选择了绿色,成了军人便是接受了绿色的选择。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