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梅老翁
竹梅老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826
  • 关注人气:2,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春联”

(2011-02-01 22:23:41)
标签:

钟馗

敦煌

春联

桃符

神荼郁垒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春联,民间俗称对联、对子。贴春联是中国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件要务。过了腊月二十三,就该写春联贴春联了。有文化的人家,摆开条桌,生上炭火,铺上毡子自己写,所谓“炭盆墨盏,纵笔大书”。不识字的人家,则请人写,或到大集上买几副来贴。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不论是天涯还是海角,无不传袭着祖辈传下来的这一文化传统。春联的用纸,旧时有顺红、梅红、朱笺、万年红等品种,都寓有喜庆吉祥的意涵。

  文化人说,贴春联是春节的一个文化符号。老百姓说,贴春联图的就是喜庆和吉祥。说的都对。

    从起源上说,春联是周人“桃符”的演化形式。周朝人家在大门两旁悬挂两块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上书“神荼”和“郁垒”二神。这种刻画或书写着神荼郁垒的桃木板古称“桃符”,具有辟邪祛鬼的象征意义,能满足先民祈求平安的心理诉求。在后来的发展中,悬挂在大门两旁刻画着神荼郁垒的桃符,兵分两支,一支直接地演变为画有各种人物的门神,另一支则演变为题写着对称吉语的春贴或春联。如果说,桃符的主要意旨在祛鬼和辟邪,那么,对联的主要意旨则是喜庆和吉祥。岁首贴春联成为主流习俗后,挂桃符的习俗逐渐衰落,但并不意味着就完全退出了历史。至迟我们还在康熙《宛平县志》里看到“立桃符、贴春联、门神、挂钱、插芝麻秸……”并存并举的记载。

  至于春联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有多种说法。敦煌研究院的谭蝉雪女士著文认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中有十二副为岁日和立春写的联语,其中第一副“岁日:三阳始布,四秩初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作者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应是我国最早的春联。这十二副联语已经是在桃符之外的另一种写在纸上的吉祥联语,至于这种写着联语的纸是否是岁日时贴在门框上的,则不得而知。敦煌遗书的材料,纠正了一向认为我国最早的春联出自五代时后蜀孟昶之手的见解。

  春联在南宋时称为“春贴”、“春牌”。开始把岁日贴的春联写在纸上,并逐渐形成了贴春联的习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岁晚节物》:“都下自十月以来,朝天门内外竞售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及金彩缕花、春贴、幡胜之类,为市甚盛。”“春贴”就是今天的春联。吴自牧《梦粱录·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春牌”既是春联,又是“福”字。因此,我们不妨把南宋看做是春联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期。

  “春联”一词,最早见于明代。陈云瞻在《簪云楼杂话》里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他记述了一个有趣的传说: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的前一天传旨,凡公卿士庶之家,门口一律都要贴春联。接着他微服出访,经过一家人家,见没有贴春联,便去询问,被告知这家是杀猪的,还没有来得及请人写。朱元璋便亲自为其题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一联。经明太祖朱元璋这么一提倡,写春联贴春联便相沿成俗。明代学者袁学澜的《吴郡岁华纪丽》,在自己的诗《元日诗》下引录了郎英编纂《七修类稿》里收录的沈明德《蝶恋花·元旦》词:“接得灶神天未亮,爆仗喧喧,须要开门早。堂壁钟馗先挂了,春联吉语辉文藻。炉烧芷术香云绕,贺岁亲朋,都祝新年好。焚罢纸钱,灰寒不扫,斜日半街人醉倒。”大选家郎英版的沈诗里强调了“春联”的“吉语”性,并评价说沈诗“道尽中人以下之家风俗”。

  由于士庶阶层的广泛参入,春联的文字追求锤炼工整,结构讲究对仗平仄,在内容上“道尽中人以下之家风俗”,贴近老百姓之憧憬愿望、道德规范和审美情操,故而不失是受众最为广泛的文学作品。这也就是春联之所以能世代延续,永无衰微的秘密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