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春联”
(2011-02-01 22:23:41)
标签:
钟馗敦煌春联桃符神荼郁垒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春联,民间俗称对联、对子。贴春联是中国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件要务。过了腊月二十三,就该写春联贴春联了。有文化的人家,摆开条桌,生上炭火,铺上毡子自己写,所谓“炭盆墨盏,纵笔大书”。不识字的人家,则请人写,或到大集上买几副来贴。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不论是天涯还是海角,无不传袭着祖辈传下来的这一文化传统。春联的用纸,旧时有顺红、梅红、朱笺、万年红等品种,都寓有喜庆吉祥的意涵。
文化人说,贴春联是春节的一个文化符号。老百姓说,贴春联图的就是喜庆和吉祥。说的都对。
至于春联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有多种说法。敦煌研究院的谭蝉雪女士著文认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中有十二副为岁日和立春写的联语,其中第一副“岁日:三阳始布,四秩初
春联在南宋时称为“春贴”、“春牌”。开始把岁日贴的春联写在纸上,并逐渐形成了贴春联的习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岁晚节物》:“都下自十月以来,朝天门内外竞售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及金彩缕花、春贴、幡胜之类,为市甚盛。”“春贴”就是今天的春联。吴自牧《梦粱录·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春牌”既是春联,又是“福”字。因此,我们不妨把南宋看做是春联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期。
“春联”一词,最早见于明代。陈云瞻在《簪云楼杂话》里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他记述了一个有趣的传说: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的前一天传旨,凡公卿士庶之家,门口一律都要贴春联。接着他微服出访,经过一家人家,见没有贴春联,便去询问,被告知这家是杀猪的,还没有来得及请人写。朱元璋便亲自为其题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
由于士庶阶层的广泛参入,春联的文字追求锤炼工整,结构讲究对仗平仄,在内容上“道尽中人以下之家风俗”,贴近老百姓之憧憬愿望、道德规范和审美情操,故而不失是受众最为广泛的文学作品。这也就是春联之所以能世代延续,永无衰微的秘密所在。